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搅动格局也是抱团免死
优势互补,京东达达合兵一处
前些日子,京东集团旗下的O2O子公司“京东到家”与国内众包物流平台“达达”宣布合并。根据合并协议,京东将以京东到家的业务、京东集团的业务资源以及2亿美元现金获得新公司约47.4%的股份并成为最大股东。在新公司的管理架构中,原达达CEO蒯佳祺将出任新公司CEO,原京东到家总裁王志军将出任新公司总裁。
来自京东方面的信息显示,合并后的新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和发展,两大业务版块包括:众包物流平台及超市生鲜O2O平台。其中,众包物流平台将整合原有达达和京东到家的众包物流体系,并继续使用“达达”品牌。O2O平台则会继续沿用“京东到家”的品牌,将与线下商超、零售店和便利店等多种业态展开深度合作。
京东到家与达达的合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后有共同的投资人红杉资本和DST进行推动。对于此次合并,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表示:“合并是京东集团通过开放合作、共享共赢打造产业生态圈的示例之举。京东到家与达达不仅业务互补,二者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和使命必达的价值观更是高度一致,这是双方能够达成战略合并的前提。”达达CEO蒯佳祺则表示:“新公司将把达达在物流领域的优势和效率与京东优质品牌、用户及供应链资源有机结合,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携手共赢,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强大的本地物流和O2O电商平台。”
据业内分析,达达虽有足够的运力,但是在流量方面却是短板,而京东最不缺的就是流量,这样的两强联手合作,创造出的是“1+1>2”的价值。
形势严峻,合并背后满含无奈
在中国互联网江湖,短短两年内就发生了滴滴快的合并、58赶集合并以及美团点评合并等大事件,这些都是同一领域的老大与老二抱团。而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似乎并没有巨头合并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贵族”与“屌丝”打成一片。按常理,京东财大气粗,对达达完全可以进行战略投资,再达成业务深度合作。然而,此次合并并没有体现一个巨头吞并“小布点”的气势。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双方的处境都不容乐观。
“我对京东到家的期望犹如腾讯对《微信》的期望。之所以比喻成《微信》,是因为生鲜物流是超高频的产品,我们希望京东有一个专门的APP在手机上可以每天打开,而《京东》可能你不会每天打开。”这是2015年刘强东为京东到家造势时说过的豪言壮语。然而仅隔一年,这个备受重视的项目就拆出来和达达合并了。
其实,在京东到家和达达正式合并之前,业内一直在传言京东到家要和58到家合并,说要成为一家估值30亿美元的O2O市场新巨头。虽然最后谣言不攻自破,但这背后透露出的问题却值得关注—O2O玩家自建的众包物流体系发展并不顺利,可能都在寻求抱团取暖。有业内人士表示,“投资人已经没太多耐心,再让企业长期烧钱了”。
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一事并不是本地生活领域的孤案。前不久,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作为战略投资方,将12.5亿美元资金注入饿了么,至此,饿了么也完成了站队。
事实上,从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开始,站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已经缓缓显现。新美大(大众点评网与美团网战略合作后的名称)引入腾讯投资,明确独立发展之后,早先战略投资美团的阿里巴巴就丧失了本地生活领域的一枚重要棋子。无奈之下,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用了10亿美元复活口碑公司,希望口碑成为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领域中的重要阵地,新口碑沿袭阿里巴巴的作风,更加擅长营销和造势,但在地推团队的搭建上,却不及美团。
与此同时,引入腾讯资本的新美大的出现也让饿了么感到尴尬。饿了么曾在2014年、2015 年接受大众点评的投资,被大众点评看成是制衡美团的重要力量。新美大合并之后,饿了么需要重新找到一个可以站队的巨头。在饿了么倒向阿里系之后,它就与新美大、京东到家一起成为本地生活领域的三个重要变量。
相比新美大、口碑和饿了么,京东到家其实还缺少更有力的物流能力。达达加入之后,将直接缩短京东到家构建自己物流能力壁垒的时间,更好地配合京东到家从物流的能力开始延展,连接到商超和商店,拓宽服务的场景的战略。
BAT在O2O领域的布局,更多的是侧重餐饮行业,而京东利用了它的零售优势,布局生鲜超市O2O服务,抢占品类制高点,算是相当明智的差异化战略。这也是能够区别于美团和大众点评、滴滴和快的,以及去哪儿和携程等完全同质化业务的O2O企业合并案例。还有一个主要区别是,与外卖领域通过大量烧钱竞争不同,达达和京东到家的合并主要会在超市生鲜O2O领域深耕细作,也并非单纯的烧钱行为。
小编观点
虽然京东到家和达达的合并是抱团取暖,是面对饿了么、美团和百度外卖等强大对手无奈的妥协之举,但这也并非是坏事。物流配送较弱的京东到家和在场景上举步维艰的达达,在这场合并中完成了优势互补。“电商平台”和“物流平台”的深度结合,将会给用户提供更好的O2O体验,更丰富商品加上更快速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这才是O2O行业最终走向正向盈利阶段的必经之路。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