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6年18期

24期

22期

20期

19期

18期

17期

16期

12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2期

01期

写了 11 篇文章,被 1 人关注,获得了 0 个喜欢

万达的移动互联之路

文/ 123
前言 近日,万达院线发布一则公告《关于收购时光网股权的公告》,以2.8亿美元全盘收购在线票务平台时光网,拥有时光网100%股权。万达发布的公告,时光网的总资产约4.4亿元,能以7倍的溢价获得万达的支持。新闻资讯、在线票务和电影衍生品这些时光网的主营业务能否为万达锦上添花?

委身万达,时光网是甘愿还是无奈?

在相继买下电影院线与电影制作公司之后,万达终于将触角伸向了电影点评网站,其对电影行业的操控力由此扩大到整个链条。这一次,财大气粗的万达看上的是带有些许文艺气息的时光网,颇有一种小才女嫁与大土豪的感觉。那么,时光网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会选择卖身于万达?而万达又看上了时光网哪一点?

公开信息显示,时光网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一家影视媒体及电商服务平台,拥有全球影视数据库、千万级电影会员及全球影视娱乐媒体资源,与国内外片商和全国众多影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主要为电影观众提供从媒体资讯,到评分影评,到在线购票,再到正版衍生品的一站式电影服务体验。在国内电影点评网站中,时光网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并不逊色于豆瓣。这样一个垂直领域的领先者,已经坚持做了十年,为何会选择在此时卖身?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互联网媒体的流量和广告越来越不值钱,媒体形态变化太快,也直接导致难以形成壁垒,很容易在接近成功时被大资本方直接复制,得不偿失。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盈利问题。在经过十年长跑后,时光网不得不考虑自身的盈利,这应当是此次被收购的主因,不排除有投资人向其施加的压力。

按照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惯例,像时光网这种垂直领域的佼佼者若有卖身意向,极有可能被四处攻城略地的BAT收入囊中。那么,时光网为什么不去抱BAT的大腿,却选择万达呢?其实,早在去年8月,万达院线便与时光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万达战略投资其20%的股权。虽然当时并未公布具体金额,但两者确实存在一定的合作基础。与此相反,时光网很难成为BAT旗下的一员。一方面,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有淘票票,百度有糯米,腾讯有微票儿,这些在线票务平台都直接与时光网存在业务冲突,使得时光网和BAT很难有合作基础。另外,在被收购后保持独立运营,想必也是时光网CEO侯凯文的底线。如果被BAT收购,侯凯文很可能被踢出局,这是侯凯文和时光网不愿看到的。

“时光网成立至今已十年,从营收数据上看,时光网是一家典型的慢公司。”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缺少竞争的前提下,时光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但随着巨头的进入,必将挤压其生存空间。因此,选择卖身万达院线可能是无奈之举。”话虽如此,总资产44073.2万元的时光网在此次收购中以7倍溢价获得万达的支持,对于侯凯文和时光网来说也许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拉帮结伙,万达誓与BAT掰手腕

据万达院线公告披露,时光网2015年末总资产42726.4万元人民币,净资产26021.9万元,2015年实现收入21967.5万元,净利润-3405.1万元;2016年6月30日总资产44073.2万元,净资产25340.7万元,2016年1到6月实现收入18018.2万元,净利润-683.1万元。这样一个只花钱不赚钱的“媳妇”,真的值得万达花大价钱娶进门?

据了解,时光网最初以电影社区起家,在聚集了大量人气后,2013年,时光网上线了电影在线票务服务,同时开始布局电影衍生品市场,“影时光”是其电影衍生品品牌。不过,这种商业模式并没有为时光网带来可观的营收。即便如此,多数市场分析仍认为时光网对万达院线以及整个万达集团的电影业务而言,有巨大的价值。万达院线方面表示,收购时光网是万达“从一家传统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向一个平台型、科技型、生态型公司进一步转型的关键布局”。

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影在线媒体和电影电商平台,时光网每月有1.6亿浏览量,并仍在增长中。时光网还与几乎所有一线好莱坞电影公司达成了合作,拥有正版授权,自主设计、制造与销售高端的电影衍生品,在电商、线下零售以及娱乐新闻等方面有不小的竞争优势。此外,时光网还是国内排名前列的售票平台以及数据库平台,已与国内500个城市中90%的影院建立合作。可以说,时光网在电影衍生品和票务销售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7%,被媒体称为“五年来最大奇迹”。在最新的数据中,2016年上半年中国票房总额已达到246亿元人民币,有望打破去年的纪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电影票务平台业务的增长,以及电影衍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相较于时光网的媒体属性,万达更看重的显然是在线票务市场和电影衍生品市场的潜力,其中后者是重中之重。

在腾讯、阿里等巨头刚开始布局电影衍生品时,已经在电影衍生品领域布局3年的时光网积累了较多资源,与迪士尼、索尼、派拉蒙等国际影视巨头都有授权合作,销售渠道也已经较为成熟。对于万达来说,突破互联网化的转型瓶颈是关键,拿下时光网,将有助于万达在电影衍生品方面与BAT“掰手腕”。

在线票务方面,时光网对万达整体的电影业务也有一定的帮助。目前,在线电影票务已成为泛娱乐产业链中BAT争抢的一大风口,目前形成了阿里系的淘票票、百度系的百度糯米和腾讯系的微票儿+格瓦拉这样的强竞争局面。因此,收购时光网对于万达快速进入这一领域,并获得一席之地意义重大。

 

 

市场难测,实现预期目标仍有阻碍

尽管万达和时光网均对未来发展前景信心满满,但却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时光网仍处于亏损状态,双方合作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目前还难有定论。

据侯凯文介绍,时光网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不开影院、不拍电影、不盗版”的原则,以便避免利益冲突,以换取更大的电影服务市场。如今,成为万达院线子公司的时光网,显然已经踏进了“拍电影、开院线”的市场,违背了时光网最初的定位。当然,商人逐利,时光网此举也无可厚非。想必以万达的实力和时光网的积累,定能在电影市场搅起一番波澜。

首先就是在线票务市场,虽然已经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猫眼电影占比22.2%,百度糯米占比20.1%,淘宝电影占比10.6%),时光网的份额少之又少(仅2%),但依靠万达这颗大树,实现逆袭也并非痴人说梦。毕竟时光网的在线售票业务没有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无力“烧钱”票补,而万达最不缺的就是资金,且万达丰富的院线资源也将为时光网的在线票务业务提供较大支撑。此外,排名前列的几大在线票务平台也不是无懈可击,比如猫眼独立后,逐渐失去大流量支持,未来情况不明朗;微票儿的入口隐藏在微信,入口不明显,一旦微信红利成为过去式,微票儿也会失去流量支持。

其次,目前国内电影衍生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格局较为分散,集中度不高。万达和时光网联手后,将成为电影衍生品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毕竟时光网已经积累了较多资源,而万达的影院资源丰富,对电影衍生品的线下宣传、销售都有重要帮助。对此,侯凯文丝毫不掩饰其野心,“电影周边最赚钱的就是超级IP,也是粉丝忠诚度最高的地方。”

在这个方面,万达和时光网的主要竞争对手应该是阿里旗下的阿里鱼,以及娱乐宝。根据阿里鱼的官方统计,阿里鱼通过与天猫以及众多品牌联动合作全球IP,使《大圣归来》衍生品日成交2200万元人民币,《功夫熊猫》衍生品通过阿里年货节拿下1.65亿元人民币成交金额。与此同时,主打“娱乐+金融”服务的娱乐宝也在今年宣布开启衍生品电商新玩法,直接对标时光网。有着阿里旗下相关平台的流量支持,娱乐宝将有可能成为时光网的劲敌。

 

写在最后

一路走来,始终没有盈利的时光网如今接受来自万达的收购,一方面是看中了钱,一方面也是看中了万达的电影基因。在电影衍生品市场大战在即的情况下,万达和时光网的联姻能为彼此带来不少好处。时光网是国内最大的影迷社区之一,用户粘性较强,有望成为万达的互联网入口,进一步完善万达的影视产业链。而时光网也能减少资金压力,大力拓展新业务。不过,双方到底能走到哪一步,仍需进一步观察。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