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烧钱也能做共享经济
专访《分钟律师》创始人 周翼
《分钟律师》做的是老本行
在开始《分钟律师》项目之前,周翼手中已经有一个叫“亚豆”的O2O项目。这是一个提供公司调查服务的网站,尽管网站服务区域很广,但业务量不大。去年底,周翼和团队意识到,“亚豆”这种简单地把线上线下信息相结合的项目,难以形成自身闭环—大家还是想做一款用户量足够大的产品。法律,开始被纳入重点考虑范围。
“我的本行就是律师”,除了“亚豆”项目创始人的身份之外,周翼其实还是一家有12年历史的律师事务所的老板。他根据多年从业经验判断,要用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律师行业,只有两个切入口:一是法律咨询,二是打官司。不过,打官司这个方向很快被否决—“一方面打官司太难,很多人希望律师包打包赢;另一方面,很多环节无法在线上完成。”法律咨询看似一个不错的方向,周翼认为“可以参照‘滴滴’,让用户通过APP进行语音咨询”。
去年12月底,《分钟律师》APP正式进入开发阶段。今年8月,产品正式上线。至今,APP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10 000人,加盟入驻执业律师180人,各大应用市场合计下载量突破30 000次,日均促成交易30次以上,典型客单价150元人民币左右。对于一个还处于自然增长状态的付费产品来说,《分钟律师》的这份成绩单其实还不赖。周翼认为,这也反映出市场对于法律咨询的强劲需求。
用专业赚钱
和如今很多项目普遍采用免费策略不同,《分钟律师》从一开始就制定了自己的付费机制—按分钟计费。“从咨询到费用结算和支付,全都在线上完成。”不过,要想让最挑剔的中国用户主动付费谈何容易,不仅需要专业的律师团队,还需要用户和律师间高效的匹配系统。
在律师团队建设方面,《分钟律师》与平台律师采用3:7的方式进行分成。而律师的资源,目前则主要是在熟悉的律师圈内挖掘,并逐步通过网络渠道向全国扩展。值得一提的是,《分钟律师》建立了三套考评的体系。除了要求律师上传律师资格证书并进行认定外,还会安排资深律师对平台律师回答问题的能力进行抽查,同时也面向用户建立了律师的服务评价体系。最终,后台算法会自动提升优质律师的权重,并将之匹配给用户。
而在用户和律师的匹配问题上,《分钟律师》建立了一套基于LBS的智能律师推荐系统和呼叫响应系统。“我们对此建立了复杂的计算匹配模型,旨在提高用户咨询的满意度。”周翼向我们强调了LBS在这套模型中的重要性,“在法律咨询行业,像婚姻家庭、劳动纠纷和交通事故等业务领域,需要熟悉当地法律法规的律师,基于LBS可以很好地服务好这部分咨询的客户。如果客户有进一步的需要(如诉讼),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案件落地,就地解决用户的法律诉求。”
为用户创造价值才是关键
对于垂直领域创业者来说,几乎都要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和已成气候的综合性平台进行竞争。几个月前,付费问答平台分答火爆朋友圈,吸引了很多专业人士和用户的围观,一时风头无两。不过,周翼并不认为分答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意。
“分答培养了一个用户为优质内容付费的习惯,但它更多是基于网红大V的模式,涉及的内容也更具有娱乐性,垂直领域的知识反而得不到更好的传播。”周翼强调,《分钟律师》作为垂直领域的咨询APP,要提供这一领域最好的律师咨询服务。同时,相较于分答平台也更强调隐私性和针对性,咨询方式也更为及时高效。
其实,无论是分答还是《分钟律师》,走的都是出行和外卖领域倡导的共享经济模式—吃蛋不必自己养只鸡。不过,对于目前以烧钱为主旋律的共享经济,周翼却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无论共享经济还是传统经济,我们衡量的标准是是否为用户创造了价值。”在周翼看来,出行和外卖领域给用户带来了便利并部分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但对用户价值的提升意义不大。“《分钟律师》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为一线城市的一流律师为三线以下城市的用户提供高品质法律服务创造了可能,这在以往是不可能或者成本极高的。”
在采访的最后,周翼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分钟律师》的用户在没有使用优惠券的情况下,花了680多元人民币完成了一次公司股权纠纷的法律咨询服务,而这样的服务在线下的价格则是以每小时5 000元人民币起步。他认为,这正是《分钟律师》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所在。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