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跟风”,支付宝“小程序”胜算几何 ?
此“小程序”非彼“小程序”
最基本的一点,与《微信》给开发者提供专门的开发工具不同,支付宝小程序目前并没有给开发者提供工具,开发框架使用的是Html5+jsAPI的方式,打开方式也将使用二维码“扫一扫”,并允许企业用自己的文本编辑器进行开发,这有可能会打破微信小程序内存1MB与至多5个页面层级的局限。
截至发稿前,网上已有很多关于支付宝“小程序”的开发者页面流出,根据现有的截图来看,支付宝“小程序”被归属在蚂蚁金服板块当中,虽然开发体系是全新的、封闭的,但使用的仍然是传统前端开发技术。
谁棋高一着?
从表面上看,支付宝“小程序”给了开发者更大空间,承载的功能也可以更多,但事实上,和《微信》耗时一年,为小程序构建模型、工具与规则相比,目前支付宝“小程序”的“开放”还是因为在平台规范以及技术完备等方面的“赶工”所致,这也是支付宝方面正在加紧完善的方向。
相对于支付宝方面的“手忙脚乱”,从初具雏形到现在,经历了一年开发期的微信小程序要显得从容很多,功能上也更为完善。从《微信》1月9日正式开放小程序入口截止到现在,已经有数千个小程序被投入使用,开发者平台上累计有超过20万的开发者。
目前看来,支付宝“小程序”和微信小程序最大的不同,是支付宝将专注做流量分发。和《微信》相比,支付宝的打开场景更聚焦在“工具”属性(支付)。而小程序之间能互相连接、彼此跳转的功能设定则可以将工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届时,支付宝将变成一个“大工具包”,还有更多场景、功能、服务的“小工具”可以变成“小程序”被装进《支付宝》。
由于支付宝定位明确,让支付宝“小程序”在发展道路上比微信小程序显得更为“规矩”。而《微信》的野心在于借助小程序,将自己从一款社交应用,做成一个数字化包罗万象的应用生态平台,但弊端在于,这也让微信小程序呈现琳琅满目、但略显杂乱的状态。
为什么以这种模式入局?
这已经不是《支付宝》第一次跟随《微信》推出新功能了,一直以来,支付宝方面都想通过其移动端APP入局社交领域,曾先后通过集五福、生活圈以及AR实景红包等进行社交普及的尝试,最终都是以话题热度高,实际效果差收场。
支付宝“模仿”《微信》做小程序的优势在于,支付宝本身的工具性和线下的广泛布局。基于本身的支付工具属性,支付宝在场景应用、工具和生活服务类的小程序类别上将更有优势。但由于微信支付不断在社交金融以及线下零售支付的拓展,使得支付宝的领先优势在不断缩小。
毫无疑问,《微信》是当今无可动摇的第一社交APP。猎豹全球智库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APP&Game排行榜》显示,《微信》拥有8.4亿用户,活跃渗透率高达80.65%。而另一个数字同样令人咂舌,《微信》每周人均打开次数多达167.05次,相当于每个用户平均每天都要打开24次《微信》。
由于目前还没有任何产品有能力动摇《微信》的地位,其超级APP的头部效应仍会不断增强,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恐怖的用户粘性是微信小程序“千亿市场”的基础。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和支付系统的成熟,让小程序能够非常便利的融入《微信》的大生态里面去。
没有这么多高频人群的支付宝只有另辟蹊径,用更加开放的模式和更加方便的流程来吸引开发者在自己的“小程序”上来开发。相较《微信》对小程序给予厚望,支付宝方面此次的行为看上去更像是防御性动作。
抢占线下,支付宝“小程序”能如愿吗?
对于《支付宝》来说,既然没有《微信》在线上社交的建树,就更要将目光聚焦在线下。而不论是阿里巴巴自家的口碑、银泰百货、还是阿里系的苏宁易购、饿了么与易果生鲜,线下场景对于《支付宝》来说已经是熟悉的战场。
线下的支付场景已然是巨头必争之地,一旦支付宝“小程序”正式上线,“战火”必将继续蔓延至线下。虽然《微信》支付曾用“春节红包”突围过支付宝的领地,但在餐厅、商场和酒店,乃至海外热门旅游目的地,支付宝仍然占据着线下支付份额的领先地位。根据去年10月数据分析机构易观国际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排名来看,支付宝支付以市占率55.4%位列第一,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 以市占率32.1%位列第二。但是,前段时间有媒体根据增长趋势的年度预测称,2017年微信支付的份额可能会反超支付宝(截止发稿前,马化腾单方面表示微信支付的份额已经超过支付宝)。由于《微信》的来势汹汹,支付宝捍卫线下优势的压力和动力可想而知。
但是从目前来看,相比较而言,在线下商户的支付开通环节,支付宝的开通率是要大于微信支付。这是因为虽然商户都要给支付宝和微信方缴纳一定的费率,但支付宝经常会给商户不同的折扣与优惠活动,这就提升了商户的合作意愿与使用黏性。
究竟是支付宝“小程序”的聚焦和专注更加赢得用户青睐,还是拥有更大想象空间的微信小程序走得更远,这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