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新潮电子》

2017年03期

《新潮电子》领导数码时尚新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通信、娱乐、移动、影像为四大基本报道方向,向读者提供最快、最新的数码产品资讯和最适用的数字消费指南,引导最精彩的数字时尚生活。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邮发代号 78-55邮发代号 78-55

ISSN 1007-077X(国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购买纸刊

12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95 篇文章,被 0 人关注,获得了 0 个喜欢

不再出门的,不仅仅只是肉体

中国进入“宅”经济时代

文/ 周丁 图/ 周丁
前言 网络信息时代,看似信息爆炸,但很多大众的社交能力已经逐渐退化,逐渐依赖网络,但他们的需求却不会因为能力的退化而减少,所以,宅男经济将仍是未来的爆发增长点。这个所谓为客户按需定制的世界的终极意义并不是分享,而是获得某种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宅经济(economy of shut-ins)”,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终极目标。

现代都市的“隐士”

1998 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发出警告称,互联网可能让现代人变成“隐士”。这些研究人员对169个刚刚接触网络的人的社会行为进行了监测。而这 169人与家人和朋友聊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最后人也变得孤僻、忧郁。“当我们发现社交媒体科技这种反社会的负面效应时也很惊讶,”当时的一名研究者说道,“而这些人曾经都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发明。”

 

当我们为中国网购群体月开支是美国9倍、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50倍这些数据感到兴奋的同时,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互联网服务在中国催生的“隐士”人群数量时美国的多少呢?不爱出门的都市宅男宅女数量不断上升,不爱出门并不等同于需求减少,同这类人群需求挂钩的是消费,满足宅男宅女各种需求的互联网服务逐一成为所谓的互联网风口

 

宅经济催生的文化

当一种经济模式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且拥有足够的时间沉淀时,其完全具备了凝聚文化的必要条件,宅文化便是这样环境下的产物。“每天家―――办公室―――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没有人打扰,也不用看人脸色,打开电脑,一切都有了……”现代人猛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和人们说的“宅一族”靠拢了。

 

宅并不是说就一定要在家,“家——办公室——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状态同样是宅的一种。相比家里,公司一平方一平方米的小隔间让人们在更小的空间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绝大多数公司都不会为员工配备咖啡师、休闲角落、健身房等“奢侈”而“无用”的福利的,大多数人在公司的状态无非是低头努力工作而已。

 

日本一名社会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今的青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比较高的欲求,即“共感欲求”、“收集欲求”、“显示欲求”、“自律欲求”、“创作欲求”、“归属欲求”等6种欲求。当这些欲求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无法得到满足时,这些人更有可能成为“宅一族”,而这些宅群体身上衍生出的“宅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互联网进程。

 

退化的四肢却未带来发达的大脑

科幻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外星人造型被设定为巨大的脑袋和萎缩的四肢,人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四肢技能会逐渐退化,当高度发达的机械文明会帮人们处理好一切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时,人们更多依靠聪明的大脑完成各项工作,这会让四肢因“无用”变得萎缩,而大脑则越来越发达。

 

宅经济的出现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将自己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而不愿与他人交流,公共或者多人的娱乐聚会渐渐成为遥远的存在,他们依靠互联网获取自己生活所需服务的同时,也会依靠互联网创造出自己的价值,但这其中往往缺少了传统人与人语言交流、沟通的过程。原本互联网经济或商业模式多多少少打着为生活提供便利,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沟通的时间。实际情况是人们的确通过各项互联网服务享受了生活的便利,但节省的时间往往花在选择或者体验更多互联网服务或工作上,并没有真正把这些事件花在与亲友交流上。

 

宅经济下不再出门的不仅仅是肉体,越来越多便捷的互联网服务带给人们的是语言、沟通、生活技能的遗忘或丢失,这或许会让提供某项服务给他人的人群在某一方面变得更为精通,但却失去了另一方面的能力,人类社会似乎在宅经济的刺激下开始了流水线式的社会重构,这样的精细化分工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社交

宅经济下的社交:失去对话能力的现代人

随着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的兴起,虚拟的网络世界开始直接介入人们的真实生活,网络通讯平台发达带来的问题是人们在各种社交媒体忙于倾诉的同时,却没有留下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对话和倾听。除了自我对话能力与内心语言的枯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因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存在变多了,又似乎变少了……

 

成为互联网巨头的社交平台

提到互联网社交这个话题,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腾讯、微博、Facebook等社交平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的崛起除为人们提供更便利的交流方式外,更提供了更多人与人接触、认识和了解的机会,社交平台的崛起看似给于人们更多的交流、对话机会,而这些社交平台也成为网络社交应用红利的分享者,并进一步成长为互联网巨头。但随着人们对社交平台依赖性的逐渐提升,社交平台逐渐取代了人们传统的聚会、玩乐时间,即使需要面对面沟通这样原本属于传统对话优势的交流方式,互联网社交平台依旧可以通过语音视频对话解决。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平台更致力于提供虚拟投影以进一步节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便利性,跨越距离甚至时间的对话模式的确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不过这样的便利也进一步降低了人们走出去的可能。

 

阳光明媚的下午,邀约两三好友,喝上一杯咖啡,回忆过去或讨论未来——这样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理想生活状态离人们越来越远,网友见面经常被形容为“见光死”的原因其实并不是真的在于对“颜值”的失望,更多时候人们发现在微信、QQ上同自己非常聊得来、无话不谈的朋友却在见面后茫然不知所措,似乎根本找不到共同的话题,一些网络社交的后遗症逐渐显现。

 

朋友圈让你没有朋友

起床刷、走路刷、吃饭刷、工作刷、临睡刷、刷刷刷俨然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人尝试统计过每天自己会刷新多少次微博、微信的朋友圈吗?开放式的微博、私密性更好的微信,两大社交平台让亲友间更加了解彼此间的生活、工作,为朋友间增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只不过这样的交流似乎更多是沉默的。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妻子在接头邂逅多年不见的同学,见到同学牵着的小女孩后非常开心的走过去对小女孩说‘阿姨看着你长大的’。朋友好奇问她这么多年没见,如何能看着自己女儿长大,得到的答案结果是‘阿姨在你妈妈的朋友圈看着你长大的’”。

 

很多时候,让你失去朋友的并不是微商,朋友圈看似加强了朋友间的日常了解,可仔细想想,自己有多久没同儿时的好友一起吃个饭、喝杯咖啡,更别提约上一同旅游了。

 

你在朋友圈如此孝顺,你爸妈知道吗

“你在朋友圈的年过得这么幸福,你爸妈知道吗?”、“你在朋友圈如此孝顺,你爸妈知道吗”、“手机,把爸爸妈妈换给我”……越来越多的段子让人们反思,当然,这并不能让人们放下手机,毕竟这些段子都是在手机上看到的。

 

社交平台给予人们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如果微信更新速度比较慢,微博甚至可以把刷新速度维持到以秒为单位,在庞大的信息量挤占了大量人与人之间交互的时间,虽然这样的用户黏性和驻留时间对于社交平台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流量变现的关键,更是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的希望,但似乎这样的发展会制造越来越多的宅一族。当然,数量庞大的宅一族人群反过来会进一步提升。

 

对于社交平台而言,这样的循环似乎让互联网企业走上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庞大的用户群、越来越长的用户驻留时间让其平台流量日益庞大,从而能加入更多的功能进一步渗透进入用户生活,提高用户黏性,但这样的良性发展走下去反而会让人和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当然,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成熟的网络用户开始理性看待社交平台对自己生活影响的时候,社交平台价值问题开始被反思。虽然社交平台依旧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用户对价值的追求影响着整个社交平台的走向。

 

 

从文字到视频,社交载体的变化

人类原本就属于群居动物,对交流的需求从未间断过,即使是在QQ等通信工具没有出现,人们也会尝试使用论坛留言、电子邮件尽可能追求没有地域距离阻隔的即时通信。文字成为互联网社交最初的形态,人们往往尝试着将各种情绪注入字里行间中,让对方通过阅读了解,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图片、语音开始成为交互的主流。

 

人们常常说微博的成长得益于互联网碎片阅读的需求,但文字+图片形式,何尝不是更直观地完成了内容的传递与情感的表达呢?相比纯粹的文字,图片能承载的信息量更大,表达更直观,而随后发展起来的语音,同样用更方便的形式让人们实现阅读,而今天,微视频、短视频以及直播成为互联网风口上红得发紫的存在同样是因为其进一步打破了地域、阅读环境、阅读方式的限制,让人们更自由地“阅读”。

 

 

从文字到视频,内容或者说知识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容易且直观,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理想似乎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帮助下得到实现,而满足人们更即时了解丰富信息内容资源的腾讯、Facebook等社交平台无不成长为巨擘。

 

从多到精,社交内容的变化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社交平台能够提供的内容确实无限的,成熟的互联网用户自然会意识到社交平台上存在不少“糟粕”一样的内容,从被追捧到被抛弃的心灵鸡汤内容便很好地见证了用户阅读行为的变化。

 

社交平台自然会意识到用户阅读行为的变化,遍布各社交媒体的打赏功能便是社交平台提倡付费阅读、追求内容价值的一种体现。当社交平台利用支付转移实现免费阅读并以之吸引到足够的用户后,直接的付费阅读开始被提上议程。无论是逻辑思维的“得到”还是微信即将展开的付费阅读服务,都很好地体现了还原内容价值,追求精品内容的发展趋势。

 

 

当社交平台借助宅经济实现腾飞后,有价值的社交将会对现有社交平台体系进行重构。即使是遍地黄金的直播行业也免不了内容创业浪潮下对价值的追求,从而满足宅一族群体对知识的诉求。

 

网络社交绝不是全部

无论是互联网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交都蕴藏着巨大的金矿,从传播形式载体到内容的变化,都会衍生出众多机会。网络社交不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但网络社交的便利性却是显而易见的,面对众多的社交平台和铺天盖地的内容,我们需要的是保持内心的理智与清醒,合理分配网络社交平台的驻留时间,尽量让其成为生活的一种工具。

 

互联网社交能够快速构建庞大的网络社交群体,而群体是可以产生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的,但情绪化、简单化和跟随成本大大降低也会让群体社交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反复考验人们智商的网络谣言一定程度上就是群体对个人思维的影响,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是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社交过程中需要了解的。

 

技能替代

宅经济下的生活服务:技能的得与失

离开了互联网,我们还能”活“下去吗?送餐解决了做饭的难题,但也让烹饪这项技能离人们越来越远,家政更进一步让人们丧失整理家居、打扫清洁的能力,互联网从生活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便利性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广泛而全面的技能学习和锻炼机会,却让很多人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不断锤炼。得失之间,宅经济依旧按照其固有的方式不断延伸。

 

吃,宅经济的第一位需求

“只给你一台能上网的电脑,能够独自在房间里呆多久”——吃绝对是宅一族无法避免的话题,买菜做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牵扯太多的场景移动及人与人的交流,而外出去餐厅吃饭必然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失去网络社交的孤寂感,送餐上门成为宅经济下发展非常迅猛的一个行业。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公司,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美团、百度等外卖软件静候美食上门,和签收快递一样签收食物,不但避免了出门和与人交流的麻烦,更借助网络充分体验了各式各样的美食。

 

 

团购为人们吃饭节省金额的同时也避免了麻烦的砍价问题,但却依旧无法解决宅一族不太喜欢的出门问题。而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外卖能够如此快速的崛起,并得到资本圈不遗余力的支持,核心优势就在于他们满足了宅一族不愿出门就餐的需求。当然,外卖并不能满足宅一族群体所有的就餐需求,于是,互联网创业者便盯上了私厨上门服务这一领域。

 

 

爱大厨、好厨师、烧饭饭等App应用快速崛起,通过应用平台让厨师和终端市场消费者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厨师个人碎片时间为消费者服务,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品尝大厨手艺,而厨师也借助平台实现个人品牌的塑造以及收入的增加。私厨上门服务进一步满足了宅一族就餐需求,不过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面对厨师招募困难、费用较高、用户使用习惯等问题,属于需要继续摸索的领域。

 

家政,宅经济不可或缺的需求

宅经济并不等同于人们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很多宅一族本身就是居家创业或者办公,而不少新兴企业也愿意尝试让员工选择在线办公,宅经济催生的各种互联网服务让这类人拥有更多空闲时间以更专注地完成工作,而众多互联网服务中,家政已经成为仅次于餐饮的宅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58同城、赶集网这类综合性平台外,宅一族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更催生了大量专门提供家政服务的平台,随着宅一族人群数量的提升,这类家政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58同城为例,从基本的保洁清洁打扫到管道疏通、开锁/换锁/修锁服务,以至于房屋家具的维修业务都可以通过58同城轻松找到,在家政服务平台的帮助下,宅一族基本不用亲力亲为任何事情,就可以享受干净、舒适的家居环境。

 

出行,宅一族不能或缺的部分

宅一族只是不喜欢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而已,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足不出户,出行是宅一族在人类社会体系下不可避免的行为。而精明的互联网企业同样也看到了宅一族的出行需求,从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到共享单车,虽然都属于共享经济的一种商业模式,但他们何尝没有利用人们内心对“宅”的需求呢?

 

 

无论是公交地铁还是出租车、网络约车,人们出行过程中总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偶尔遇到一两个喜欢聊天的出租车司机是否让宅一族多少感到有些困惑呢?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满足了宅一族对私密性的需求,从租车到使用再到归还,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与人的交流,这何尝不是对宅经济和宅文化的一种表现。

 

IT娱乐,宅经济最大受益者

娱乐,即使人快乐或消遣,亦指快乐有趣的活动。娱乐是人的本性,宅经济的蓬勃发展下,娱乐成为了继社交后最大的受益者。宅一族或许会不太喜欢真人CSKTV唱歌、驴行等群体社交娱乐活动,但互联网通过游戏、影音等应用带给他们的娱乐更容易让宅一族沉迷并消费。

 

单就游戏娱乐而言,PC时代游戏受制于体验场所、设备的需求,对人们生活的黏性并不明显,但移动互联时代,能够让人们随时随地体验、玩耍的手游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2007年第一部iPhone打开智能手机市场大门后,手游便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快速崛起,至今已经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移动性与便利性让手游轻松融入用户生活,而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宅一族付费变得容易的同时也让手游产业链赚得盆满钵满。从《愤怒的小鸟》、《会说话的汤姆猫》这样的轻度手游到《王者荣耀》、《阴阳师》这类中重度手游,伴随着宅一族对手游偏好的转移,一个又一个明星产品的背后是手游企业的狂欢。

 

 

除游戏外,影视剧同样是宅一族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或许我国整体动漫产业同日本有一定差距,但庞大的宅一族群体足以支撑起整个影视剧产业。呆在家中追剧、看电影的行为让乐视、爱奇艺、优酷土豆等视频平台野蛮式生长,更引来百度、苏宁等资本巨头的角力,源源不断的视频内容满足了宅一族精神消费的需求。

 

VR/AR,宅经济未来的热点

“你可能永远不会去火星,与海豚一起游泳,跑100米的奥运会,或在舞台上与滚石乐队唱歌。 但如果你拥有一个虚拟现实头盔,不用离开你的沙发,你就能够做上述所有事情。与真实现实(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不同,虚拟现实意味着使用特殊的相机,算法和VR头盔或手柄模拟我们的世界(或完全假想的世界)。”

 

2016年,一部《精灵宝可梦Go》彻底点燃全球玩家对VR游戏的热情,虽然国内玩家暂时无法体验这样的游戏,但QQ、支付宝在年底推出的VR/AR红包却让数量庞大的手机用户切身体验了VR/AR的乐趣。

 

 

 

对宅的倾向并不能让宅一族们彻底脱离现实社会,但VR/AR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却很容易让人们沉溺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手游仅仅是从使用环境、设备等便利性方面解决了宅一族随时随地体验游戏娱乐的需求,VR/AR却可以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全方位刺激用户感官体验,让用户陷入虚拟现实而不能自拔。当VR/AR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解决当前佩戴不适、代入感不强等问题后,绝对能够成为宅经济未来的热点。

 

围城内和围城外

围绕宅经济展开的互联网服务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宅一族对这类日常生活服务的需求催生了庞大的经济体,而当人们将各类“琐事”交给互联网服务时,某一方面的生活技能也将被极大削弱。宅经济培育出的互联网服务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做饭、不会修基本家电、不会打扫清洁,但节省下来的时间却会让一些人更专注于某些领域,即使是为他人提供相关服务的互联网从业者,重复做饭、家电维修何尝不是业精于勤呢?当然,从某个角度看,这些提供服务的群体,也在放弃其他技能,成为另一种变相的宅。

 

商业模式

宅经济下的商业模式:想象与现实的距离

宅经济和文化培育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宅一族不愿出门的生活形态,也催生了众多的服务甚至商业形态,而电商、租赁、金融等各个领域,顶着“创新”的头衔不断满足着人们的宅偏好。

 

电商,可以养活我们的淘宝、亚马逊们

抓住宅经济趋势成长起来的除了社交,恐怕就是电商们了。如果说搜索是百度的铭牌、社交是腾讯的标签,那电商就成为阿里巴巴的品牌烙印了。人们提及阿里巴巴旗下淘宝时,总会加上“无所不能”四个字来形容。小到螺丝钉、鞋袜大到汽车、房子,淘宝似乎能够提供给人们能够想象到的一切产品,而这些产品足以满足任何一个人甚至家庭的日常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淘宝、京东一类电商平台疯狂地抢走了线下百货、零售领域企业的客户。

 

 

网络购物对于宅一族而言绝对是最美好的存在,人们不会关心PC另一头的客服是男是女甚至是否机器人,只会将注意力放在价格、物流速度、客户评价等方面,逛街购物似乎完全可以成为历史的名词,尤其是当阿里巴巴他们开始尝试推出VR购物体验时,人们更不需要去实体店试穿或者全方位查看产品,致力于提供真实虚拟世界的VR购物再次降低了人们去商场的必要性。

 

从商业模式讲,电商绝对是宅经济下催生的最庞大经济体,虽然沃尔玛、星巴克等实体企业如今也在大举反攻,更利用线上平台实现对电商的反冲击,阿里巴巴也提倡新零售尽量融合线上与线下两个领域,但随着线上线下产品价格、购物体验差异的进一步缩短,宅一族主动逛街购物的意愿还会非常强烈吗?

 

快递,不仅仅是提供物流服务

快递可以说是支撑了整个宅经济运行的桥梁,如果没有庞大的快递服务体系,电商根本不可能在宅经济下崛起。脱胎于传统物流行业的快递服务,将个人当做主要服务对象的举动,让人们可以安心呆在家中静候快递包裹或外面餐点的到达。

 

 

当快递行业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现金流和营收后,自然不甘于始终担任马前卒的角色,以顺丰为例,其积极依托庞大的线下物流体系开展业务拓展,虽然嘿店的尝试可以说以失败告终,可依旧投入巨大资源到顺丰优选这样的电商平台中,以求业务领域的拓展。而其它快递企业也或多或少的涉足线上或者线下电商零售服务,崛起非常快的海外代购同样也是物流企业未来拓展业务的方向。

 

虚拟的美,争议不断的模式

宅一族很少出门,很少与人交流,可追求美的本性并没有丢失,相比传统用众多化妆品堆砌而成的美容经济,美图、PrismaFaceApp等软件的成功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美容市场。

 

 

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完成皮肤美白、斑点消除等以往需要很长时间化妆、小心翼翼处理的美容步骤,各种美图软件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展示最美的自己,只要不见真人,在各种灯光、美容软件包裹下的自己永远都是最美的,这样的美容形态算是宅经济催生出的另类模式了。

 

 

直播,庞大的商业综合体

教育、社交、电商、娱乐……直播拥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各种商业都能无缝地嫁接其中,而庞大的功能服务更让直播成为商业综合体的存在。每个人都能在这波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而丰富的功能则很好地满足了宅一族各方面的需求。

 

 

最初,广播电视词典对直播界定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haobc)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网络宽带速度的提升、移动网络资费的下降以及众多硬件设备的进步,都给直播营造出一个极好的生存环境,而宅一族则成为直播平台和内容最坚定的支持者。透过屏幕,宅一族似乎找回了群体生活、社交的体验,而未来VR/AR技术的成熟,也将带来直播应用的再一次巨变。

 

在线办公,创造价值的宅经济模式

在线办公并不是特别新鲜的事物,但受网络环境、物流、配套系统等多方面影响,在线办公开展并不是特别顺利,不过随着整个宅经济的日益壮大,在线办公开始成为新兴创业企业的首选

 

 

在线办公不仅仅是工作场所的转变,更需要整个办公系统的变化,对于资金较少的创业型企业而言,在线办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能为其节省一大笔办公场地租赁的费用,而且据调查,人们选择在线办公后,往往更主动加班并高效完成企业任务。

 

 

服务众包,让宅一族都有赚钱机会

不是所有的宅一族都有机会进入愿意执行在线办公的企业,而碎片化的工作成为不少宅一族的首选。中小企业为节省成本通常喜欢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零散任务,或者临时雇佣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完成突发性任务,企业省掉了大笔的人工成本,宅一族则赚取了费用。

 

 

服务众包让企业和宅一族各取所需的同时,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从而更高效低完成各类任务。现代社会原本就不存在铁饭碗一说,服务众包却让人员工作流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对于宅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

不可过度依赖网络

网络虽然越来越便捷,但人类的大脑进化速度却远远跟不上这样的变化。反映在我身上的“信息成瘾”、“上网成瘾”,都是大脑会因为获取新信息而感到愉悦,多巴胺控制着我的行为,就好像小白鼠一样无限次触动网络这个按钮。糟糕的是,网络上永远都不缺乏新信息,若不是机缘巧合,我被动、强制的与网络进行隔离,那么或许真的认识不到自己的“症状”有多深。

 

无论类型对于宅经济、宅文化认可度有多高,切记不可过度依赖网络,就像前面提到的互联网服务会降低人们生活技能一样,无论是社交还是电商,宅经济下的新兴商业模式或者体验更应偏重工具属性,应该是我们使用它,而不是被它们左右。

 

在颠覆与被颠覆间成长

宅经济在中国兴起已经有十余年历史了,当初快餐式的宅经济对传统企业的冲击时相当巨大的,相对需要依靠时间积累信誉、客户的传统企业,宅经济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往往能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而除对传统企业的颠覆外,宅经济自身的颠覆与更迭也相当快,在互联网崛起之初,聊天室曾经受到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但随着网络的丰富化和多样化,聊天室逐渐走向没落,但是,在以媒体、移动通讯、金融、等传统行业成功进军互联网后。随后的网视频网站的出现,使得这种局面又悄悄发生变化。

 

在颠覆与被颠覆间,宅经济模式不断前行,整个市场消费者不断走向成熟的同时,宅经济也得到成长的机会。

 

 

宅经济下一个风口

纵观国内宅经济不难看出,从网购、网游、再到O2O,每一种新模式的出现,都俨然对“宅经济”的裂变进程产生难以想象的助推作用。正当各大电商平台厮杀激烈,O2O出现了,而在国内O2O开始退潮的时候,新零售概念浮出水面。

 

企业和创业者不断寻找着下一个宅经济的风口,而实际上,只要解决宅一族们在相对私人的空间里专注自己追求的需求,就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人们需要的更多是专注某一个领域,提前完成卡位和布局。

 

编辑点评

宅经济并没有那么神秘,从日常的社交、购物到游戏娱乐,宅经济及其商业模式早已全方位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宅经济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理智看待其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如同不能过分依赖互联网一样,宅经济的比重恐怕也不应太高。当然,对于宅经济浪潮下催生的一些生活体验、商业模式,躲不开的宅经济不妨以开放的心态去尝试体验一番,或许能收获更多乐趣。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