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7年08期

24期

23期

22期

21期

20期

19期

18期

17期

16期

15期

14期

13期

12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299 篇文章,被 3 人关注,获得了 5 个喜欢

前途光明、处境尴尬的企业级IM

文/ 黄成 图/
前言 2017年3月,腾讯正式上线主打办公的IM——TIM。而这个版本,腾讯已经内测了好几个月,足见腾讯的重视程度。TIM支持使用QQ账号登录,同时可以实现在线文件编辑、轻聊和多端同步等功能,这是腾讯在企业级即时通讯(IM)市场的新一次尝试,同时也是企业级IM市场数不清的第“N”次尝试。明明存在巨大的刚需,为什么国内企业级IM始终火不起来?

屡败屡战,腾讯TIM卷土重来

根据国际研究机构Technavio调查报告指出,全球企业级IM市场规模至2019年预估将达到120亿美元。除了估值38亿美元的企业协作软件Slack之外,微软和Facebook等世界互联网巨头也正在推出自己的企业级移动协作工具,以争夺这一市场。这表明企业即时通讯及协作已是全球趋势,也是面临数字转型的企业必备的新工作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腾讯紧锣密鼓地推出TIM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尴尬的是,这并不是腾讯在企业级IM市场的第一次尝试,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尝试。早在2003年,腾讯就已经推出了RTX(腾讯通),试图以此打开国内企业级IM市场。无奈的是,腾讯在消费级IM市场上独霸天下,却始终没能在企业级IM市场上有太大的建树。对于腾讯这种互联网巨头来说,RTX的用户量一直都不算多。

 

事实上,企业内部的协作和联系需求自从数字化时代到来后就一直存在,信息化带来了企业内信息沟通和传递的需求。早在PC时代,SAP、Oracle和微软就已经关注到这一市场,并推出了一系列产品试图满足这一需求,微软一度主推的云端办公软件Office 365和Google旗下的Google Doc瞄准的也是企业和小团队协作市场。在国内,也有像EC、263EM等产品试图在企业级IM市场寻求突破,但连腾讯都没能取得多大战果,这些创业公司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大多都以转型和关闭的结局收场。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的中小企业并不接受这种线上协作的工作方式,而大企业市场又被SAP、Oracle这样的国外巨头以项目制、本地化处理的方式所垄断,或者由企业内部自己搭建OA平台。这样一来,国内企业级IM市场处于萌芽期的诸多创业公司就只能以悲剧收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多终端协作办公成为大势所趋,而《微信》和QQ这类产品由于涉及太多个人生活使用和工作使用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似乎并不太适用于企业内的办公协作。于是,不仅屡败屡战的腾讯卷土重来,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和网易等国内互联网巨头也想在企业级IM市场分一杯羹,那些“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创业公司也心思活泛起来。与此同时,Slack这匹黑马在美国的成功,也大大激发了投资人的投资热情。

 

与PC时代不同,像Slack这样的国外产品,受限于云端服务器在国外、设计逻辑不符合国内用户习惯等问题,没有形成规模。这给了腾讯TIM、阿里钉钉、网易易信、网易云协作、Teambition和imo等可多终端使用的企业级IM或办公协作工具崛起的机会。在这些竞争者中,具备社交基因并在企业级IM市场深耕多年的腾讯无疑较有优势。

处境尴尬,苟延残喘的企业IM

尽管腾讯、阿里和网易等国内互联网巨头干劲十足,众多创业公司也蓄势待发,但是国内企业级IM市场的局势恐怕并不乐观,与PC时代类似,国内企业级IM市场仍然存在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

 

无论是腾讯RTX这类专门的即时通讯软件,还是阿里钉钉这类在软件内部嵌入即时通讯功能的软件,其目的都是成为企业员工进行交流协作的载体。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国内企业员工进行沟通交流时首选的仍然是《微信》、QQ这类消费级IM工具,这种情况在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中尤为严重。

 

据统计,国内企业员工在内部进行沟通交流时首选《微信》和QQ等消费级IM工具的占极大比例,达到了74.7%之多,而选择腾讯RTX、环信和智齿ID等企业级IM工具的只有17.1%,另外8.2%的企业则会首选企业内部自己开发部署的IM工具。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工作中,拥有绝对用户体量的消费级IM工具仍然是企业员工内部交流的首选工具。

 

虽然消费级IM工具仍然是不可逆的主流,但是500人以上大型企业首选企业级IM工具和企业内部部署的IM工具的比例均有所提升。而企业级IM工具在500人以下中小企业中的市场却被挤压的更为严重,首选企业IM工具进行内部沟通的企业仅占15%。

 

中小企业在各类型IM工具使用频度上也彻底暴露了企业级IM工具的尴尬局面。对于消费级IM工具,有40.5%的企业员工表示随时都会用来进行内部沟通交流,而表示随时都会用企业级IM工具来进行沟通的仅有25%,远低于消费级IM工具。而在大型企业中,情况则要好得多,有高达63.6%的大型企业员工在日常企业内部沟通时随时都会用企业级IM工具。

 

为什么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企业级IM工具的态度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原因其实并不难猜。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的体制不够成熟,管理较为松散,管控力度不足,难以通过强制性的措施约束员工使用公司统一部署的企业级IM工具进行沟通交流。此外,对于初创型的小微企业而言,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情况较多,对于专门的企业级IM工具需求较低。

 

除了管理和需求方面,员工的使用习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企业即时通讯(IM)用户市场调研趋势报告》数据显示,中小型企业中使用企业级IM工具10年以上的仅占2.7%,大型企业该比例为8.5%,两者相差较大。中小企业员工对于在工作中使用企业级IM工具没有形成足够的认知和习惯。而对于以《微信》和QQ为代表的消费级IM工具,渗透率如今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在工作中需要沟通交流时,中小型企业员工会习惯性的选择《微信》和QQ等消费级IM工具,而不是公司专门导入的企业级IM工具。

巨头之争,合作与竞争并存

毫无疑问,要想在企业级IM市场站稳脚跟,中小型企业是必须攻克的难关,大型企业也不能放松。目前,国内有实力完成这一挑战的互联网公司,非阿里、腾讯和网易三大巨头莫属。截至2016年底,阿里旗下的钉钉已经拥有超过250万企业用户,在推出后的两年时间里,产品已经不断迭代,具有先发优势。腾讯自家的《企业微信》的用户数量也已突破2000万,加上虎视眈眈的网易和一众创业公司,企业级IM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种局面下,腾讯为什么还要推出TIM来搅局?其实道理很简单,QQ完全可以跟进《微信》的发展思路,去覆盖更多的人群,就像《手机QQ》效仿《微信》一样。背靠月活跃用户达9亿的QQ,TIM无需考虑太多学习成本和推广问题。另一方面,擅长做社交的腾讯对用户把握得更加细腻,TIM在社交这块即使照搬QQ体系,也能快速适应社交场景,只不过现在的社交加上了办公因素。

 

对于一些伴随QQ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用户来说,TIM与《微信》相比也有着一定优势。目前,QQ的高度活跃用户是以“95后”、“00后”为主的年轻人,而许多“90后”即将或者已经进入职场,“办公+社交”二合一定位的TIM一定是他们最熟悉的选择。因此,腾讯要想重新激活这部分QQ“老用户”,主打职场的TIM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当然,腾讯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不仅要与同行激烈竞争,也必须与同行合作教育用户。与目前市场份额较高的阿里钉钉相比,定位“最轻聊的QQ”的TIM本身就拥有着QQ的社交关系链,可以更直接地导入用户已有的工作关系,快速解决冷启动问题,从而具有和已有较高用户量的阿里钉钉竞争的前提条件。而从产品核心功能来看,阿里钉钉与TIM的核心都是即时通讯,均专注于办公场景的高效沟通。在办公功能上,在线文档协作这样的功能使得TIM同时满足了沟通与协作,这两个企业内办公场景最大的需求,而阿里钉钉还是更偏重于沟通,在协作方面虽然有客户关系管理表格、统计报表生成等功能,还没有实现TIM这样可实现多人在线编辑Word文档和Excel表格的功能。

 

对于TIM来说,阿里这个老冤家自然不好对付,好消息是TIM还有《企业微信》这位同门兄弟。TIM和《企业微信》的目标都是企业级市场,乍一看好像同门相残。其实不然,TIM和《企业微信》的侧重方向不同,后者更像是《微信》的企业版,帮助企业员工既建立与个人微信可以区隔的移动端办公沟通工具,同时也能够将个人微信中的联系人、聊天记录同步到企业微信中,让工作与生活有限的分开。相比之下,TIM的多终端协作属性更强,是QQ在办公场景的延伸。联想到如今QQ与《微信》双雄并立的局面,TIM与《企业微信》的组合恐怕会让很多竞争对手忧心忡忡。

 

写在最后

腾讯、阿里和网易等巨头的高调入场,让企业级IM市场变得越发热闹起来。尽管如此,由于国内产品严重的同质化、对企业需求理解的局限性及服务模式的不成熟等,国内企业级IM市场的竞争格局仍未完全形成,依然处于各厂商跑马圈地的时代。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