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7年22期

24期

23期

22期

21期

20期

19期

18期

17期

16期

15期

14期

13期

12期

11期

10期

09期

08期

07期

06期

05期

04期

03期

02期

01期

写了 192 篇文章,被 4 人关注,获得了 3 个喜欢

共享经济,寒冬将至

文/ 侃侃黄成 月贝凡

 

到了年底,“倒闭”和“跑路”,似乎成为了共享经济创业项目抢占头条的新关键词。今年下半年,共享单车市场接连出现了多次倒闭潮,这一现象很快蔓延到了共享汽车等其他领域。一时间,“共享”二字似乎不再那么光鲜亮丽,共享经济转入寒冬。

  

 

 

寒风席卷之下,共享经济上演倒闭潮

 

一面是洗牌大潮来袭,而另一面资本却依旧看好,冰火交加的共享经济如今的发展态势如何,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不可一世的共享经济

进入今年下半年以来,共享单车领域洗牌持续加码,国内多个城市出台共享单车限投令,悟空单车、3Vbike和町町单车等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倒闭,如今连其背后的代工厂也开始遭遇洗牌,有媒体报道称“自行车第一镇”——天津王庆坨镇已有多家自行车企业停产。

 

大家为什么关注共享经济?无非就是共享经济这个行业的体量非常大。今年7月24日,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发表了全球共享经济的报告,他们预估这个市场有2万亿美元的规模。而从地区分布来看,美国的规模是相当于7800亿美元,中国则有5000亿美元。

 

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中国。今年,国家信息中心对中国共享经济做了一个分析,他们发现行业的融资规模有1700亿元人民币,享受共享经济的消费者达到6亿人,参与共享经济的服务者超过了6000万人,同时近年来增速非常快。预计在2020年,行业的市场容量相当于中国GDP的10%。

 

超大的市场空间和规模,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让很多创业者都投身到共享经济的创业项目当中来。因此,在近几年我们看到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家具、共享雨伞,甚至是共享女友等各式各样的共享经济项目。在资本热钱的推动下,赶共享经济大潮的人越来越多。然而,到了今年下半年,共享经济的退潮似乎已经开始。

 

共享充电宝退潮

虽然共享经济在迅速崛起,但共享充电宝的退潮比想象中来得更早一些。今年的10月11日,共享充电宝公司LeDian(乐电)在微信公号中发出通知,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停止运营该项目,并提示用户在10月31日前提现。这意味着在10月底,乐电已正式退出市场。

 

成立于2016年的Hi电正在全面收缩线下推广团队,涉及的人员或达200人。现在,这些员工已经建群、准备组团维权,他们对Hi电的不满主要有两点:一是拖欠薪资,二是暴力裁员。而像河马充电、泡泡充电、小宝充电和PP充电等“小玩家”也先后悄无声息地出局,只是没有被大家所关注到。“经过半年的时间,整个共享充电宝市场大的格局已经形成。”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第一阵营主要由来电、街电、小电和怪兽等企业组成,并且逐渐拉大了与后面玩家的差距。

 

据了解,目前行业各主要玩家在渠道铺设策略上有所不同。来电采用城市合伙人的策略;街电采用城市服务商策略;小电采用直营+服务商策略;怪兽采用直营的策略。策略不同,导致各家铺设的速度与覆盖面也有所不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来电已经完成超过220个城市的覆盖,街电公布的最新数据是覆盖了130个城市,而小电的这一数据为80个城市。

 

共享单车遇冷

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公众热议的话题。共享单车,其实一直都在争议声中成长,发展几年之后已经颇具规模。像北京国贸这样的共享单车大战的主战场,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铺天盖地霸占了本来就不宽的人行道,把行人和排队等公交的人挤压得摩肩接踵。

 

有意思的是,作为本来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的解决办法,如今自身也开始为这个城市的正常交通带来新问题。目前,北京等地已经推出了专门的整治方案,把控共享单车的投放。这为共享单车的规模扩张戴上了紧箍咒,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源自市场本身。在摩拜和ofo逐渐确立双雄地位之后,中小玩家只能无奈撤场。

 

日前,继悟空单车与3Vbike倒闭之后,江苏一共享单车企业也出现问题。日前,町町单车被曝“跑路”,大量用户的押金没有退还,而公司办公地点也“人去楼空”。共享单车行业竞争激烈已是人尽皆知,此前也有共享单车企业因为经营惨淡宣告破产,例如3Vbike。但3Vbike在宣告创业失败后,仍然做到有序收车退市,并未在业内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像町町单车这样直接跑路的共享单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例。

 

而处于退押金困难状态的有酷玩单车、熊猫单车、小鸣单车与小蓝单车。据悉,小蓝单车被爆因为新一轮融资失败,导致资金困难。最早在 3 月时,小蓝单车曾透露即将进行 B 轮融资,而至今大半年过去了迟迟未有消息。而据AI 财经社报道,受此资金影响,小蓝单车的供应商之一美邦车业,在两个月前已经中断了合作。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1月至今,共享单车市场一共有39笔融资,融了184.36亿元人民币。这个融资速度和总金额,比曾经网约车大战时融资的多得多,也快很多。但是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最高峰的时候,有接近70家公司做起了共享单车的生意。尽管这些公司不到一年就募得超过17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但是投资中89.7%的钱都在摩拜和ofo手中,除掉这两家之后,其他单车公司今年4月之后已经很难拿到投资。无奈之下,一些共享单车企业开始考虑布局海外市场。 

 

抱团取暖会成主流吗

 

河马充电、泡泡充电、悟空单车和3Vbike等众多共享企业黯然退场,Hi电、酷玩单车和熊猫单车等剩下的玩家却没有时间幸灾乐祸。如何才能在倒闭潮中继续生存下去?这是所有幸存者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

 

抱团取暖成为惯例

抱团取暖,这或许是许多仍在共享企业都曾想过的办法。毕竟,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曾经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在资本寒冬中选择抱团取暖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已经成为业界习以为常的惯例。毕竟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子里,双雄抱团合并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

 

“从相杀到相爱转变只需一个长假。”这是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时,美团CEO王兴在内部邮件中所说的话。如他所言,这些公司在合并之前无一不是打得头破血流的竞争对手,最终却在极短的时间里走向合作。虽然这些合并案的细枝末节存在差异,但合并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老掉牙的套路:企业的扩张之路遇到极大的阻碍,投资者开始失去耐心,于是极力推动竞争双方的合并,以此扩大用户数量,并提高公司市场份额和抗风险能力。

 

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行业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竞争多么激烈,走到某个阶段总会出现并购,出现寡头才能形成稳定的一极。在这些合并中,投资人的主动推动成为动因之一。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时,美团所发声明便提到“交易得到阿里巴巴、腾讯和红杉等双方股东的大力支持。”而在“滴滴”和“快的”合并案中,双方投资人,尤其是早期投资人倾向于乐享其成,极力促成双方合并。正因为如此,“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消息最早曝出时,业界才会认为双方合并是被资本所逼迫的。

 

烧钱,已是中国互联网圈内的一种常规战术。然而,互联网同行竞争“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这种烧钱战法并不被投资方认可。补贴只是企业间的肉搏战,是竞争和市场推广的一种阶段性的优惠,从长远来说,没有补贴才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模式。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互联网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压力一直都是巨大的。在扩张遇阻、资本推动的背景下,抱团取暖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而回归到今天我们聊的共享经济,有关“抱团”大家聊得最多的,自然是摩拜和ofo。

 

摩拜终将牵手ofo?

虽然有“优酷土豆”、“滴滴快的”和“美团点评”等活生生的例子摆在前面,但共享企业们是否一定会选择抱团取暖这条路?在众多共享企业中,摩拜和ofo是毫无疑问的明星企业,两者合并的传闻总是不绝于耳,但事实真相一直扑朔迷离,甚至双方投资人的口风也是一变再变。

 

今年9月,ofo的投资方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在“第三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谈到了共享单车的格局,当时他认为“目前共享单车整个行业的格局已定,摩拜和ofo两家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95%的份额,但每个月仍然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运营。唯有两家合并才有可能盈利。”至于谁合并谁,朱啸虎称“这对于资本来说并不重要”。谁曾想此后不久,朱啸虎转变了口风,在接受某财经媒体采访时又表示,关于摩拜和ofo是否会合并,需过6~12个月再看。到了10月初,有消息称摩拜和ofo的投资人正在洽谈合并,而朱啸虎此时却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段风光视频,并配文称“投资人都在休假,享受生活,哪有那么多谣言。”这句话似乎是对合并传闻的回应。

 

       我们在梳理两家共享单车企业背后的投资者之后发现,ofo背后站着的是滴滴出行、金沙江、经纬中国和王刚等机构和投资者,阿里系的蚂蚁金服也在ofo的D+轮融资中参与了进来,意犹未尽的阿里巴巴更领投了ofo的E轮融资。而摩拜单车背后站着的则是腾讯,还有淡马锡、红杉与高瓴等机构。从金额上来看,摩拜单车和ofo最新一轮融资额分别达到了6亿美元和7亿美元,几轮融资下来,二者均获得了逾十亿美元的投资。

 

在众多投资者中,最有话语权的当然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这对老冤家。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竞争从未停止,曾经的“滴滴快的”背后就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的出行布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市场竞争。谁最先夺得新的市场领域,谁就有更大的机会把对手绊倒,所以“滴滴”与“快的”的合并其实并非两家的最初意愿。据王兴转述,马云认为“滴滴”与“快的”的合并对阿里巴巴而言是个非常失败的案例,他“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相信腾讯方面的想法也大同小异,合并则代表市场共用,之前的竞争化为乌有,“滴滴快的”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说来,大金主似乎并无摩拜和ofo联姻之意。

 

然而,无论愿不愿意合并,阿里巴巴和腾讯最终也得视市场情况而定。目前,监管部门出台了愈发严苛的政策,ofo与摩拜的增长率也一路下滑。据艾瑞数据的监测,截至2017年8月,ofo的环比增幅为3.6%,而摩拜为1.4%,较之前均有下降。虽然这两家公司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但依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运营,想要盈利的话,唯有合并才有可能。不过,摩拜与ofo分别属于运营型公司和产品型公司,即使合并了也不能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无论双方合并与否,均有好处和弊端,这种矛盾正是双方骑虎难下的原因所在。

 

其他共享经济项目会合并吗?

由于共享单车行业并未达到高度的同质化竞争阶段,同领域也没有其他竞争对手步步紧逼,ofo和摩拜及其背后的投资者恐怕还会继续纠结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在共享经济的其他细分行业,情况似乎就没有这么复杂了。

 

共享经济行业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渗透到了很多细分市场。以消费交易对象为分类标准,共享经济行业可分为五个主要类型,涉及旅行住宿共享、物流共享、交通共享、服务共享与闲置用品共享。目前,交通共享行业已经初见规模,先有滴滴出行杀出重围,后有摩拜和ofo的明争暗斗。不过,即便是规模较大的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市场,最终也只能容下两到三家企业,其他细分行业的情况只会更糟,无法令多家共享企业共存。

 

业界之所以揣测摩拜和ofo会走向合并,主要是因为出行领域原本就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虎视眈眈的对象,并与两大巨头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布局息息相关。阿里巴巴与腾讯可以在胜负难分的情况下推动“滴滴”和“快的”合并,自然也可以促成摩拜单车与ofo的联姻。可是在共享经济其他细分行业,由于创业公司背后的投资方往往只是单纯的投资,与共享经济行业的关联并不大,所以也就没有促成创业公司合并的强烈意愿。

 

另一方面,与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与共享床位等细分项目的门槛相对较低。若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想要介入,可以轻而易举地自立门户,收购已有创业公司的意义并不大。如此来看,共享充电宝、共享健身仓等等五花八门的共享项目上演合并戏码的机会并不多。他们的当务之急,还是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共享经济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刚问世时的公众一路叫好,到如今的市场出现审美疲劳,共享经济走过了一个野蛮扩张期。目前,倒闭、跑路、被收购和欠薪裁员等关键词充斥着共享经济领域。那么,这种苦果是如何造成的,共享经济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并非每个领域都需要共享

当共享单车走热的新闻开始在各媒体上疯狂刷屏之时,共享这个概念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很多创业者也紧随热潮将自己的目光放到了“共享”二字上,打造了各式各样的共享经济项目。不过目前看来,很多共享经济项目在启动前,并未做过完善的市场分析,没把准市场需求,只是一项情况的想法。

 

9月14日,他趣宣布推出“共享女友”服务——共享充气娃娃,很快在网上引发刷屏。用户需支付8000元人民币押金,一天使用租金为298元人民币,三天为698元人民币,一周则为1298元人民币。不过,该项目仅在公布两天后便宣布暂停运营,成为最短命的共享经济项目。

 

尽管很多情趣用品本身是合法的,可将“共享”和“女友”二字连在一起,本就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加之还将这种情趣产品公开叫卖,自然会引起一些人的质疑。不仅如此,情趣产品本就拥有较强的私密属性,用“共享”来革新本就不恰当。

 

同样的道理,共享篮球、共享家具和共享婴儿车等项目,也显然是创业头脑一热之后的决定。试想,对于有意去球场打球的人来说,怎么会自己不带篮球?而家具的使用周期很长,加之很多都搬动不便,又如何方便的进行共享?至于共享婴儿车,除了安全和卫生情况难以得到保障之外,谁带孩子出门会不推车呢?

 

“共享”不能只是噱头

除了罔顾需求的共享经济创业项目之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很多伪共享经济项目。他们将原本传统的租赁项目,冠之以“共享”之名,但并未真正改变其运营模式,只是为追潮逐新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其实是发生在用户与用户之间,而如今的很多共享经济项目,其实是发生于租赁平台和用户之间。如果刨去包装看本质,它们和我们早已熟知的传统方式别无二致。

 

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热的“共享睡眠舱”项目。外型科幻如“太空舱”,睡上半小时仅需6元人民币,听起来噱头十足的共享睡眠舱项目一经发布,便受到多方关注。据悉,每一组共享睡眠舱氛围上下两个床位,扫描二维码打开睡眠舱后,仅3平方米的舱内有照明、充电与风扇等设施,右侧摆放着免费领用的床品包,内含太空毯、一次性床单、一次性枕巾和湿纸巾等寝具和生活用品。

 

然而,仔细想来,这样的共享睡眠舱和我们早已熟知的钟点房有什么区别?价格低廉所付出的代价则是服务的缩水。更可怕的还是消防安全问题,目前共享睡眠舱也因此被各地叫停。

 

这样的“伪共享经济”项目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共享图书馆。下载APP,注册并交纳99元人民币的押金,随后扫码借书——这和之前我们去图书馆凭借书证交押金借书,又有什么实质性区别呢?何谓共享图书馆?用户之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借书,图书馆本身以中介的形式出现。

 

再比如,北京曾出现的共享马扎项目。创业者发文称,北京人均公共座位只有0.05座,市场空间较大,所以推出了“共享马扎”的服务。可这共享马扎的二维码就印在凳子上,不扫码付费的话,难不成路人坐上去还会扎屁股?说到底,这仅是一场借着“共享”二字的营销行为。

 

显然,如果仅仅只是将“共享”当成是营销上的噱头,包装现有的传统项目,并不会有太多作用。一阵聒噪之后,用户便失去了新鲜感,反而还玩坏了共享经济。而前段时间出现的“共享校花”的炒作行为,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了。

 

好大喜功的创业者

共享经济的初衷,其实是盘活散落于社会各个角落的闲置资源,或者梳理现有的市场需求,完成资源的合理分配。然而,这样美好的愿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变味儿。很多共享经济项目为了做大规模,有意无意地放大了市场需求,其产品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网络上频出的“共享单车墓地”,就正是共享单车出现供过于求的表现。

 

数据同样能够说明这一点。据业内人士透露,共享充电宝的单个成本大约在50元人民币左右。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移动式共享充电宝的押金在100元人民币左右,因此使用率达到40%才能回本。然而遗憾的是,有记者在北京多地现场共蹲点96个小时发现,共享充电宝仅成功租赁5次,加上出售数据线的收入,累计收获21元人民币。此外,还有数据显示,街电目前已经进入了全国70多座城市,共投放了30多万台设备,近140万个充电宝,日订单量达到22万单。这意味着使用率仅在15.7%。

 

更重要的是,这种不计成本的疯狂扩张,让上游的单车和充电宝等生产企业加足了马力,很容易出现产能过饱和,扰乱供应链正常运转。此外,它还催生了一些额外的问题。比如,共享单车的防盗和安全问题,以及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和共享婴儿车出现的侵占社会公共空间资源等问题。遗憾的是,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完美的解决方式。

 

正如《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专栏作家蚂蚁虫所说:目前的创业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一味追求“大快猛”;各路资本如赌徒一般疯狂押注投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者合在一起,使得“共享经济”虚火过旺,看似繁荣却底子空虚难以支撑。

 

玩共享经济的正确方式

正如前文所说,共享经济的愿景非常美好,创业者应该静下心来,从客观的市场需求和产业链现状入手,理性创办相关创业项目。事实上,共享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将其玩法作用于传统经济活动中,往往也能产生不错的化学反应。

 

以摩拜单车为例。如今的摩拜内置了GPS定位和物联网芯片,可以在后台对车辆位置和状态进行实时掌控,进而完成科学投放、车辆时时监控和维护及智能调度。而在官方新闻稿当中,摩拜还称“通过与科技巨头合作,一起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物联网模式和技术的创新,以科技进步让智慧生活更好落地。” 可见,如今的摩拜已经开始通过智能单车讲物联网的故事了。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共享快递盒。在今年的“双11”之前,一种名为共享快递盒的产品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种快递盒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

 

共享快递盒最大的创新在于,通过共享的方式,解决了快递行业里一直以来的痛点。除了解决了用户刚需之外,还具备较大的环保价值。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一个共享快递盒成本25元人民币,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用寿命可达1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0.025元人民币。有人估算,如果电商行业都用共享快递盒,那一年可省下近46.3个小兴安岭的树木。

 

如果用更长远的目光来看,如果像摩拜那样赋予共享快递盒更多的智能特性,甚至能够推动物联网的智能革新。说到此,那些共享书店、共享睡眠舱和共享马扎等项目,就相形见绌了。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