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者纷纷入局挑战“滴滴”,网约车二次大战在即?
近日,嘀嗒拼车正式宣布完成品牌升级,从一个专注顺路拼车的出行平台,升级为一个出租车和顺风车服务兼具的移动出行平台。此外,首汽约车和易到用车也相继链接出租车领域。随着竞争者纷纷入局或加码网约车领域,新一轮“网约车大战”或将拉开帷幕。
战火重燃,“滴滴”面临多方挑战
虽然移动互联网这个热闹的江湖里从来不乏争斗,但是新年伊始网约车领域战火重燃,这一点恐怕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尽管“滴滴”和“快的”已经合并了三年之久,但两家公司那场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仍不时被人谈起,从2012年到2015年,“滴滴”和“快的”前后各自投入十数亿元人民币。那场大战“烧出”了一个行业格局,吃掉“快的”和Uber的“滴滴”一家独大,神州专车领跑第二梯队,剩下的小玩家所占的份额少得可怜。
2017年,是网约车平台相对规范,也相对平静的一年,逐渐做大的“滴滴”稳居网约车平台市场第一。谁曾想,2018年刚一开始,“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就遭到了挑战。看似大局已定的网约车领域,又将迎来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各企业频频链接网约车领域,矛头直指“滴滴”。
2017年8月,首汽约车开始在青岛、南京、佛山和北京等地进行出租车网约业务的试点工作,形成“网约车+出租车”相互补充的出行格局。同年9月,出行领域的新晋“独角兽”企业摩拜单车与首汽约车达成战略合作,新增网约车入口,用户通过《摩拜单车》APP即可呼叫首汽约车。据了解,在摩拜单车公司内部已成立出行服务部门,专门负责网约车业务。此外,摩拜单车还在拓宽新能源共享汽车领域,并先后与贵州新特电动汽车和一汽等合作推出了共享汽车。有摩拜单车内部人士表示,“未来我们一定会做网约车,也会做电单车,对于出行领域一定是全覆盖。”
2017年10月,嘀嗒拼车上线了出租车业务,并先后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和佛山开通服务。到2018年1月,嘀嗒拼车完成品牌升级,成为出租车与顺风车服务兼具的移动出行平台。至于入局出租车领域的原因,嘀嗒出行CEO宋中杰表示:“因为我们看到了出租车行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出租车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司机群体职业满意度下降,离职潮出现,市民打出租车体验变差等。无论是出租车司机,乘客,还是整个社会,都希望出租车行业能够改革,能够复兴。”
2018年1月,作为网约车鼻祖的易到用车,在经历了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的危机之后,重回“赛道”的易到用车也宣布未来将在各大业务城市接入出租车业务,以形成更多元的运力。
对于“滴滴”来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应该是美团。2017年2月,美团在南京低调上线了打车服务,正式进入网约车市场。在美团内部,出行是与大零售、到店和酒旅并列的四大业务之一。而美团的入场让“滴滴”颇为紧张,“美团打车”上线不到半月“滴滴”就在南京推出“优享计划”,主打收费高于快车但低于专车的车型。到2017年底,“美团打车”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温州和厦门等城市正式上线打车接口。有分析称,这些城市均是“滴滴”比较赚钱的城市。当然,已经做大的“滴滴”不会轻易示弱,“滴滴”CEO程维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有350个网约车平台,美团打车的出现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而已。
融资不断,资本再次推波助澜
与第一次“网约车大战”相似,新一轮战争也伴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入。2017年10月,首汽约车完成6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泛海控股旗下的北京民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11月20日,首汽约车完成了B+轮融资,融资金额达7亿元人民币,投资方为百度、蔚来资本和丝路华创等。与此同时,首汽约车还同步开启了C轮融资。
2017年12月下旬,在所有人都在猜测美团打车什么时候和“滴滴”“怼”上之时,“滴滴”突然宣布完成新一轮超过40亿美元的融资,这笔资金来自阿布扎比慕巴达拉公司和软银集团。预计完成融资后,“滴滴”的市值将会达到560亿美元左右,现金储备将近120亿美元。
2018年1月17日,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的专做新能源车出行的曹操专车宣布获得多家海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投资的A轮投资,融资总额共计10亿元人民币。在该轮融资过后,曹操专车估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据悉,接下来曹操专车将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近期将在深圳、重庆等城市上线运营。
此外,离开乐视漩涡的易到用车也表示新一轮的融资基本确定,中信银行作为投资方,具体投资金额近期公布。显然,对于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5万亿人民币的网约车行业,没人愿意错过。
在拿到巨额融资后,各家公司的做法并不新鲜——补贴司机和用户。美团打车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温州、福州和厦门等城市启动了“美团打车用户报名”活动。只要报名用户数量达到20万人,美团打车服务就会在该城市开通。同时,用户可领取3张当地出租车起步价的等值无门槛优惠券,前五万司机注册成为车主还能获得美团打车“零抽成”特权。
据了解,截至发稿时美团打车满单奖励金额已提升至完成8单奖励60元人民币,完成13单奖励100元人民币,完成20单奖励150元人民币,此外,在用车早晚高峰阶段完成订单还有额外奖励,加盟的司机还可以获得新人奖、优质服务奖、连击奖、寒冬温暖奖、工作日翻倍奖和在线时长奖等。
除美团外,易到用车也加入到“补贴大战”中。2018年1月2日,易到用车宣布将平台四大车型之一的Young车型升级为易达车型,并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温州和厦门等城市下调易达车型车主端佣金,佣金比例调整为5%。而这5%佣金中,绝大部分为订单税金和需要向租赁公司支付的服务费用。
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对司机的抽成为25%左右,美团打车在南京的抽成为8%,而降低司机佣金,相当于变相补贴。对于网约车平台而言,司机和车辆的数量,是决定用户体验的关键。平台再好,叫不到车也是白搭。美团打车、易到用车通过降低对司机的抽成可以将司机引流过来,坐等司机队伍壮大。减少抽成一方面会吸引新入行的司机,另一方面也在试图挖其他平台的墙角。
时过境迁,“烧钱”并非最佳策略
网约车平台用价格优势赢得市场,并不算新鲜招数,但却是管用的招数。2014年1月,“滴滴”和“快的”掀起轰动全国的补贴大战,“快的”甚至喊出了“打车奖励金额永远比同行高一块钱”的口号。马化腾在谈到“滴滴”和“快的”之间的“烧钱”大战时,曾充满感慨地表示:“当时自己和马云就像在打仗,最高一天亏4000万元人民币,但谁也不敢收手,一收手就前功尽弃。”后来,二人沟通联系,终于在资本的撮合下合并了两家公司。
继2015年“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2016年“滴滴”又收购了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和数据等全部资产并在中国内地运营。至此,“滴滴”在快车业务上已经基本没有了竞争对手。网约车早先的费用优势,也在平台逐一合并之后,开始回归理性。如今,网约车费用越来越高,高峰时段加价之后的费用往往还会高于出租车。为此,有不少司机和用户都表示很期待接下来的“网约车大战”,希望能再次获得补贴。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美团打车、易到用车等平台对司机和用户的补贴势必会对网约车市场的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但未必会引发新一轮“烧钱”大战。如今的网约车行业已经受到严格监管,第一次“网约车大战”时“烧钱”的补贴场景不太可能重现。而且经过了几年前那场恶战,各大平台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烧钱”是“烧”不出用户忠诚度的。
“滴滴”创立之时,凭借疯狂补贴吸引了不少用户和司机,快速攻占了空白的网约车市场。随着“滴滴”逐渐占领市场,不少用户发现打“滴滴”和乘出租车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小,尝过网约车带来甜头的用户自然怨念很大。对于司机来说,由于油价上涨和“滴滴”对司机补贴的取消,再加上派单不科学以及对司机苛刻等原因,赚钱已经越来越难。不少司机陆续放弃“滴滴”,转行做其他工作。随着司机的离开,用户在发现“滴滴”叫车越来越难、越来越贵之后,也会抛弃《滴滴出行》选择其他打车APP。
有鉴于此,各大平台即便重启补贴,也不会像第一次“网约车大战”那样疯狂。事实上,对于用户来说,“烧钱”补贴也并非有利无害。虽然适度的竞争可以督促平台不断优化,提升用户的体验,但平台竞争的焦点放在价格上,毕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比起价格,大多数用户更注重的是平台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因此,服务的差异化和品质提升才是新一轮“网约车大战”的胜败关键。
结语:
尽管“滴滴”在第一次“网约车大战”中胜出,但其竞争模式一直是靠资本碾轧竞争对手,虽然已经占据了网约车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却完全没有建立起竞争的“护城河”,在产品和用户体验方面上也越来越被诟病。在新一轮战争中,“滴滴”虽然仍旧拥有较大的优势,但也远远谈不上高枕无忧。归根结底,谁能针对网约车现存的问题进行优化调整,真正为用户着想,做到高品质运营,谁才能真正被大众接受,赢得最终胜利。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