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 1559 篇文章,被 4 人关注,获得了 11 个喜欢

竞争胜负手

13代酷睿开启新的生态之战

文/ klr

 

 

 

2023年一开年,英特尔便带来了13代酷睿全系列处理器。包含了移动端的HX系列、H系列、U系列和P系列,同时还补齐了桌面端的35W~65W处理器,以及6~15W处理器。可以感觉到,对于13代酷睿以及即将到来的竞争局面,英特尔准备得相当,也一次性几乎将所以产品线全面展示出来——除了桌面高频率版本的KS系列,英特尔已经将移动端和桌面端产品全面发布出来。

 

HX价格下沉,抢占高性能本新高地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还记得12代酷睿的HX系列的发布节点,事实上,55W的HX系列是略晚于H、U、P三大主力系列发布的,其性能自然在不俗,但消费者首先拿到的机型仅有ROG枪神6 Plus等为数不多的几款。对于消费者来说,HX系列尽管性能强悍,但很像是面对竞争临时打的“高级补丁”,而且价格也不便宜。

相比12代酷睿,13酷睿的HX系列从之前的4款(i7-12800HX、i7-12850HX、i9-12900HX、i9-12950HX)扩展为9款,从SKU可以看到,13代酷睿向下扩展了i5系列的三款产品,向上则推出了更为高端的i9-13980HX,可以说,英特尔这次在55W系列产品线上拿出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意味着OEM厂商也将带来更为丰富的HX系列机型。

从性能来看,最高的i9-12900HX/12950HX/12980HX均采用了8 P-Core、16 E-Core的构架,共拥有24核、36个线程,可以看到,通过增加E-Core数量来获得更强平台性能和更灵活的工作负载是13代酷睿的最大特点之一,在此前的台式平台处理器的发布时我已经讲过。另外,HX全系列不锁频也意味它给予OEM、用户更宽松的设计和使用冗余度。

在我过去的评测中,12900HX就已经是超越同级的存在。而在13代酷睿HX系列上,英特尔更是带来了巨大的性能提升:在SPECate 2017中,13950HX相对12900HX单线程提升了11%,多线程提升了49%;而在Blender 3D渲染中,性能更是有着最高79%的提升;在多款游戏中,其性能也有平均12%的提升。可以说,这样的配置是站稳2013年的移动端顶尖位置是没有压力的。

所以,这样配置灵活、性能释放和超频潜力强大的HX系列怎么会没人爱呢!据英特尔透露,目前已经有超过60款HX机型即将推向市场。对于OEM来说,HX正是大打差异化竞争的一手好牌。而且我估计,配备i5系列的HX处理器,很可能将整机价格下拉至万元以下,这也给予追求极端性能的用户一个高性价比的选择。

所以英特尔并不讳言HX的定位——顶级游戏玩家、性能发烧友、专业人士,看似与前代定位大致相同,但建立在HX系列的大扩张的基础上,你是不是也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是的,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英特尔的产品线格局很可能是将55W的HX系列作为惟一高端来推广,主打顶级游戏本、移动工作站等;而45W的H、28W的P系列将作为双中端,主打普及型游戏本和全能本(当然,按2022年的市场趋势,P28在下半年已经半数下沉到轻薄市场之中,所以13代酷睿的P28延续这一趋势并不奇怪);因为P系列跨界属性,它同时在轻薄市场上与15W的U系列共同分担。

 

这样的布局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相当难受了!以往HX虽然性能强大,但出货量少,对市场竞争影响小,但随着13代酷睿HX系列的总体下沉,在主流市场中抢占份额,留给对手的选择其实不多——要么跟随英特尔脚步扩展产品线,要么拉低价格;对于苹果这样产品线相对单一的厂商,只能继续让M2 Max在性能跟上HX系列脚步,想挤牙膏都没机会。

 

N系列替代奔腾、赛扬地位,性能进一步提升

 

是的,大家是不是感慨,以往是英特尔挤牙膏,如今是英特尔追着别人的牙膏挤。大家是不是惊叹于,英特尔仅靠HX一个系列就改变了“高性能本”的市场格局,但事实上,英特尔在CPU产品线向上不仅有55W的HX系列,而且向下也有低至6W的N系列,更为准确的是说法的——Adale Lake-N系列。

 

从命名来看,它应该归于12代酷睿序列,但在配置上没有P核只有E核,从产品定位上是替代以往的Atom架构产品。另外我还提一句,英特尔在台式电脑处理器上也不再保留奔腾、赛扬的命名(我前几个月专门在微博上聊过),直接用酷睿i3来衔接N系列处理器。

N系列虽然产品线并不算丰富,仅有两款高端的i3 N系列和两款低端的Intel处理器N系列,除了高清视频10小时的续航外,它依旧采用12代酷睿同款的Intel 7制程工艺,解码、网络、扩展等配置上与12代酷睿也没有太大差别,

这一代N系列产品的性能提升是相当明显的。比上代产品奔腾银牌N6000,Intel处理器N系列的应用性能、图形性能可分别提升28%、64%,酷睿i3 N系列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42%、56%。之所以在聊完高端的HX系列后,我再给大家详聊N系列这样的低能耗处理器,是因其在应用上拥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消费级产品上,它便能配备在路由器、NAS、会议、影音设备之上;而在商用端和IoT设备上,它更是拥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是英特尔产品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从产品布局到生态链竞争,英特尔改变格局的胜负手

 

从CPU产品线来看,英特尔是同类厂商中最为丰富的。但说实话,未来的PC平台单纯凭借硬件性能的提升来赢得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小了。从GPU市场来看,厂商越来越喜欢通过软硬结合,在用户体验、应用生态上建立护城河,在CPU市场上,英特尔不仅通过Evo平台来建立轻薄、全能型笔记本的“秩序”,也在HX系列这样的高性能本阵地上推出了新功能。

我个人认为最亮眼的莫非是英特尔的Double Connect技术和Doubleshot特性,前者能够优化数据优先级和降低VR延迟,后者可同时接入WiFi接入、有线网接入和WWAN(蜂窝网)如果家里有接入双宽带,通过这项功能就可以实现多网合并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基于ICPS的多网并用是有授权许可的,仅有13代酷睿机型可以使用。

除了高性能机型配备Killer无线网卡对数据、VR的优化外,像英特连接性能套件等功能是在配备HX系列的高性能机型和轻薄端Evo平台上同时配备的,对于产业链上游厂商来说,依旧需要通过平台化打造生态链竞争手段,才能争取到更大优势。

随着13代酷睿的发布,英特尔也在Evo平台上加入了新的内容——英特尔官方版本的“多设备协同应用”功能——Intel Unison。你或许会说,华为、小米、OPPO等厂商早就做了多设备协同,这不是人家玩剩的?或许你不知道的是,其实最早做多设备协同的厂商其实是戴尔,但戴尔在推出该功能后并没有进一步完善它,一方面是自己没有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产品,另一方面该功能需要在Android、iOS中深度嵌入,而这些均不是戴尔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所在戴尔没有持续跟进。

英特尔如今推出Intel Unison功能真的晚了吗?在我看来,像英特尔这样产业链上游的厂商,进行这样的平台级功能布局永远都不会晚!何谓平台级布局?华为、小米们总说自己建立了完备的生态圈,但事实上,他们引入这些功能都像苹果一样,是在打造封闭的生态圈,意在增加用户粘度之上,一句话,小米的跨平台协同很难放在华为设备上使用。英特尔的这项功能是根子上是为了打通Android、iOS生态圈中所有设备的跨平台共享,当然也有个前提,需要在搭载12代酷睿和13代酷睿平台的Evo认证机型上才能使用,仅这一点,开放性已经远超以往同类功能。当然具体体验和兼容性如何,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Evo机型评测中给大家带来。

事实上,Intel Unison还仅是13代酷睿Evo平台上的一项小功能,之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说是基于其对生态圈的影响。事实上,新一代Evo平台上有很多吸引人的功能,以英特尔连接性能套件来说,其基于英特尔5G 5000解决方案的高级连接管理器,便整合了笔记本之上的Wi-Fi、以太网、蜂窝网等所有连接,在多个网络接口上分配应用流量,以实现最大化的下载聚合,且能尽可能小的影响应用程序的情况下快速切换连接方式。

在Evo新功能中,还有一项影响用户体验的新功能——基于WiFi的用户感知功能。以往我们的笔记本仅能通过近距离传感器来感知用户“离开锁屏、靠近亮屏”(然后通过人脸识别进入系列)的功能,如今则可通地过WiFi功能实现,只需要稍微改变Wi-Fi天线布局即可。另外,Evo平台在蓝牙音频芯片上,实现了多流TWS的同步和更佳的高保真音效,且降低了功耗多达50%,更有利于实现整机续航的改善。

还应留意的是,英特尔的Evo认证已经从笔记本内部走了出来,针对更多的配件提供了认证渠道,可参与认证的配件包含扩展坞、显示器、存储设备、蓝牙耳机、键鼠和路由器等产品,首批参与的品牌已经有ANKER、华硕、贝尔金、戴尔、惠普、联想、微软、罗技、TP-Link等数十家之多。Evo平台这样的举措其实很好理解,决定用户体验不仅取决于笔记本内部器件,与之相连的外设也必不可少,所以英特尔才进一步扩展了Evo认证的范围。

 

大家留意到,我这篇文章并没有给大家过多解读13代酷睿的性能提升。正如我所说,硬件的性能优势在如今市场竞争中并不能包打一切,需要以平台级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优势。去几年里,英特尔凭借Evo平台,在轻薄本领域上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圈,这才是竞争对手很难撼动的。可以看到,随着13代酷睿的发布,英特尔不仅在轻薄本市场上着力打造生态圈,在高性能本市场上也在寻找新的着力点,HX系列可以说正是那个开始。

 

13代酷睿移动端、台式机平台(部分)SKU

 

移动端:

 

35W、65W台式机平台:

N系列:

登录注册 后评论。
n
Copyright © 2016 vantk.com 远望资讯 版权声明. 经营许可证:渝B2-20030004-10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8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