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管理新规,能带来点啥?
APP野蛮生长期或将结束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机APP开始成为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以及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这样的市场状况,也促使国内APP开发产业进入了野蛮生长期。从APP数据分析平台蝉大师发布的《2016第一季度iOS应用数据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仅iOS一个平台,2016年第一季度(2016年1月1日~2016年3月21日)中文APP总量已经达到230 354款,同比增长了6.95%。如果加上Android和Windows等平台,国内应用商店上架的APP总量更是超过400万款。
可野蛮生长的背后,通常都有许多龌龊之处。一直以来,国内APP市场丛生的乱象都备受诟病。根据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共有3 545款APP受到了12321举报中心和应用商店的联动下架处置(此数据主要针对Android),其中恶意扣费是最主要的被下架原因。除了苹果的App Store这样具有系统性管理手段和秩序的封闭体系外,Android平台的应用市场非常混乱,对于APP的管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APP的用户在蒙受损失后,也面临着维权难的困境。
而在“规定”正式实施后,这样的情况肯定会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细细解读“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这样几个关键点:对一些APP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内容的,主管部门将视情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更新和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APP提供者也必须提供身份信息;严格管控APP随意调用手机权限、侵犯用户隐私、发布虚假广告和恶意扣费诱骗欺诈等行为;强调应用商店应当履行的管理责任;建立常态化的投诉维权渠道。从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规定”的出台对于APP开发和推广的整体流程都有了系统性的管理办法,一些爱走旁门左道,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违规开发者,都会被很快清理。而随着更多相关规定的不断出台,国内APP开发产业一定会结束无监管的野蛮生长期,逐渐步入正规、良性的发展轨道。同时,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了更加强大的保障,APP用上去也会更安心、更放心。
开发者,喜忧参半
“规定”的实施确实可以让整个APP产业逐渐朝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但如果从开发者方面来看,这却是喜忧参半。毕竟经历了好几年野蛮生长,业内的一些“潜规则”已经生根落地,“规定”的强力实施将会把这些“潜规则”连根拔除。在这个过程中,阵痛是必然的。
“喜”的方面在于,“规定”实施之后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会逐步减少。众所周知,目前市场上的APP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而且由于国内对这类型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侵权事件频繁发生。许多投机者将一些好创意换个皮就可以推向市场,有时候这些换皮产品甚至能取得比原产品更好的市场成绩。面对这样的情况,受害者通常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在“规定”实施之后,由于准入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健全,行业准入门槛被大大拔高,这类投机者将会逐渐减少。而且“规定”也明确要求开发者“不得制作、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应用程序”,也让这类案件的受害者在遭受侵害维权时能做到有法可依,从而更多地保护开发者的合理利益。
有喜就有忧,“规定”的实施也将让开发者们忧心忡忡,即便是巨头也无法避免。由于“规定”中明确要求开发者必须“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管理机制”,“记录用户日志信息,并保存六十日”。仅这两条,就会大大增加所有APP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尤其是《微信》和QQ这类高频次、大流量的APP。上述APP信息流过于庞大,运营方对信息的监控本就已经十分吃力。而在“规定”实施之后,受开发者义务约束,还要增加更多的内容审核程序,其中的成本压力可想而知。同时,由于内容审核和信息记录制度的强制存在,也容易给用户造成不安全感,尤其这类APP通常涉及用户隐私,如果所有的信息都被监控并记录,将增加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甚至有可能造成用户的逃离,给产品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如何在既坚决执行相关规定的同时,又尽量小的受到冲击,无疑将是摆在所有APP开发者面前最大的难题。
总体而言,虽然对于开发者来说“规定”带来了喜忧参半的局面,但对用户而言,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网络空间将不再是法外之地,“规定”在制度层面上为APP服务扎紧了篱笆,将推动国内APP市场进入监管者依法监管,经营者规范经营,消费者放心消费的新阶段。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