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架十万款APP?苹果要的是绝对话语权
一个月时间,下架超过10万款APP。尽管没有新品发布,但是这两个月的苹果,依旧是很多人的话题中心。主流观点都在吐槽苹果店大欺客,霸道横行,但反过来看,这或许也正是苹果一直以来的生存哲学。
10万款APP被苹果下架
有关苹果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称为业内热议的话题。最近,苹果又闹出了大响动。
来自第三方平台ASO 100的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苹果App Store中国商城中,已经下架了10.43万款APP,其中仅6月15日一天,苹果就下架了2.22万款(统一一下,第一段写的款)APP。在整个下架行动中,游戏类产品超过五成,其中就包括腾讯的《天天跑酷》和网易的《貂蝉的移动城堡》。
当然,此番“鹅厂”和“猪场”两大国内手游巨擘先后中招,并不代表这是一次苹果针对中国地区的孤立行动。只是由于之前一连串苹果对中国开发者的“警告”:强制收取打赏抽成30%、禁止使用热更新、要求放弃32位应用,以及直接涉及了《微信》、《王者荣耀》和《阴阳师》等诸多国内明星APP的各种言论,让人多少产生了一些“被针对”的错觉。
一连串整顿App Store生态的行动,到底是对是错,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现阶段,我们更关注的是,疯狂下架APP背后的苹果逻辑。
开发者叫屈,用户淡定
在诸多的议论中,其实都只说了一句话:苹果店大欺客,开发者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没有多少人真的其关注苹果近几年来一直在整顿App Store生态中的趋同化言辞。请注意,在舆论上都是用“下架”,带有很强的霸道和负面色彩,而苹果则是用整顿,是一种纠错的味道。
动机似乎显而易见,2016年App Store营收达到28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40%,其中中国区App Store的业务表现尤为抢眼。据App Annie的数据,2016年中国App Store的增速高达90%。去年第四季度,中国App Store的营收达到2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苹果全球最大的市场。
有数据就有了逻辑,强壮如苹果者开始有了此山是我开意味的“苹果税”,然后借口是要保障用户的使用安全和服务体验。这个逻辑看似严密,但它偷换了一个关键点,App Store的用户有两种,一种是开发者,在下架或整顿事件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受害者,或可能被威胁到安全;另一种是消费者,苹果下架再多产品,只要够安全、够好用,他们并不会因此而离开苹果。
再来看看另一组来自ASO100的数据,App Store每天下架的APP数量在2000~4000款区间内波动;在6月的这次大规模下架中,大部分APP的确是“僵尸”APP和垃圾APP。另据调研公司Adjust在去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App Store中的“僵尸”APP已经达到91%。如果用总量达到200万款APP的数值去估算,这样的大规模下架,也就没有多少稀奇可言了。
如果说清理“僵尸”无可厚非,那那些“不僵尸”却被下架的APP和它的开发者们,则需要讨一个新的说法了。不过真正的体验者,即消费者,并没有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只是,后者被前者以笼统的用户之名给代言了。
从某个角度来看,苹果此番“挨骂”也未必不是好事。如果一个平台,将开发者的利益置于用户体验之上,不敢得罪开发者,那它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毕竟,iOS不是Android,后者加盟商太多,导致无论哪一方都只能“随意”。
苹果的霸道哲学
在苹果看来,下架APP的核心是提升用户(仅限消费者)体验。
如果说这场苹果的全球清理行动中,中国开发者伤亡惨重,比如坊间传言热门游戏《德州扑克》开发商博雅在此次事件中被下架了近百个APP、6月8日当天名为Hoang Minh的开发者就被下架了153款游戏等个案,某种意义上都是触及了苹果某个用户体验规则的红线而遭难。
这种几乎不近情理、违规就杀的苹果模式,主要目标倒不是要开发者们割肉分红,而是苹果一直以来的生存哲学。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中国市场的相关数据就知道了。
尽管App Store在中国的营收在去年末变成了苹果家的头牌。但去年瑞银(UBS)的分析师发布报告亦称,iPhone对中国消费者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低,用户忠诚度下滑至53%。苹果第二财季业绩报告也印证了苹果在中国市场遭遇的危机,业绩显示该季中国市场营收成了苹果全球唯一一个同比、环比均下滑的市场。
在全球市场上都遭遇Android阵营步步紧逼的苹果,最大的差异化绝招就是以封闭来对抗Android的开放,以用户的安全性和体验感来保持用户黏性。苹果需要绝对的话语权,对APP质量要有可控能力。尤其是在Android市场渠道数以百计、审核形式大于实际、各种APP乱入、山寨盗版和安全问题严重,以及安装时随意捆绑等问题越来越被用户所诟病的大背景之下。
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对于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不吸睛、用户诟病越来越多的App Store而言,无论用何种理由进行整顿、用什么方式要求分成、哪怕一心一意要更多的赚钱,但只要用户觉得体验更好了,那么为了用户(消费者)、去赚钱,也就没啥大不了。就好像,用户在京东买到劣质产品,首先抱怨的是京东,而不会是厂商。
哪个成功获得超级品牌号召力和用户黏性的企业不是如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