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设备的现实问题
VR的金融梦想秀
金元带来的化学反应
两年前的Oculus,不过是一家仅有80位成员且产品仍未规模上市的公司。按扎克伯格自己的说法,买它是“为了社交”——“很快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中:人人都能够分享和体验逼真的虚拟现实,就好像你亲自到过那里,亲眼见到过那样的景象。想象一下吧,你可以随时坐在一堆篝火前,与几个朋友开心地玩耍;你可以随时邀三五好友坐在一个私人影院里观看电影;你甚至还可以在全世界你想要的任何地方举行集体会议或活动。这一切都将会变成现实。”至于Oculus之所以放弃独立性,CEO Brendan Iribe的解释简直不能更直白——“开发硬件产品,需要很多很多钱。”
当年Oculus面前的路,现下每一个VR产品都同样面临。而有了先行者试水之后,跟进的风险似乎总是会显得稍微小那么一点。在环境的温床培育到一定程度之后,融资潮的爆发只是个时间早晚问题。
业界把2015年称为虚拟现实“元年”,这并不是随口抛出的概念名词。看看数据吧,Digi-Capital“2016年AR/VR报告”以及AR/VR交易数据库显示,2015年AR/VR领域共获得6.86亿美元(约合44.8亿元)投资。AR/VR投资连续6个季度上涨,2015年第四季度投资额是2014年中期的6倍。考虑到2014年底 Magic Leap的大宗交易以及2015年底的交易并未包括在内,2015年AR/VR获得的投资额将比报告显示的更庞大。这个数据比前一年猛增了一倍有多,此外,越来越多的知名风险投资公司已经将虚拟现实板块列为投资热点。换句话来说,正是资金的进入,迅速开启了VR这个全新的市场。
游戏开发者大会GDC针对2000名游戏开发者进行了调查,曾参与VR项目者占16%,相比去年的7%增长128.57%。此外,有15%的开发者表示下一步会有参与VR项目的意向,这一数据相比去年增长150%。种种爆炸式的数据,让我们仿佛在一瞬间便进入了虚拟现实时代。且看看在这个VR融资潮中,有哪些“弄潮儿”可能崭露头角?
VR游戏体验1
VR游戏体验2
VR市场怎么玩
按业界常见的分类方式,VR头显设备被分为三种,即VR头盔、VR眼镜以及VR一体机。
VR头盔指的是连接游戏主机/PC的VR头戴式显示器。要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必须拿下光学系统、仿真技术、人体工学、交互运算等多项技术,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目前态势, SONY凭借PS主机的独占优势,拥有着大量优质游戏、内容制作团队以及大量忠实用户;Oculus和HTC也都拥有专属应用商店和优质内容提供商,进而形成了硬件、用户、内容的生态闭环,已初步打造起较为完整的生态圈。尽管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国外三大头显有不小的差距,但国内也诞生了像3Glasses、大朋DeePoon E2以及蚁视ANTVR这样的VR头盔产品,它们无一例外都处身于此次融资潮中。
VR眼镜也被称为VR眼镜盒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凸透镜给使用者两眼造成视差,因此来实现伪3D的体验效果。相较于VR头盔要简单很多,售价也低不少。自2014年6月Google在I/O大会期间发放Cardboard开始,国内外的VR眼镜设备便如同雨后春笋,为VR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看国内,暴风魔镜绝对算是较为成功的。在获得2.3亿元的B轮融资之后,暴风魔镜也试图进一步通过VR硬件、应用商店去打造自己的VR生态圈。但最终是否能成功建立自己的一片江山,技术、大众接受程度以及优质内容支撑等条件,缺一不可。
从融资的名单上来看,VR一体机的主要生产厂商均来自中国。目前VR一体机的定义是这样的:具备独立处理器并且同时支持HDMI输入的头戴式显示设备,具备了独立运算、输入和输出的功能。可以说这是在虚拟现实领域中,中国唯一一项走在前列的产品。
从融资方向来看,“天使”们更看好更为成熟的VR眼镜与VR头盔市场,而VR一体机受限于本身的性能、功耗、重量、存储以及价格等多诸多因素制约,短期内得到大幅推广和普及的可能性并不大。这其实不难理解: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机、VR眼镜售价又相对低廉的当下,VR一体机可谓是夹缝之中求生存。
从融资规模来看,各个VR公司(团队)获得的融资从数百万元到数亿元,这取决于VR公司的起点与产品生态,诸如暴风影音、乐相科技(研发大朋DeePoon系列产品)以及蚁视ANTVR,纷纷进入亿元级融资俱乐部。
以自身的影视资源为基础,暴风获得大额融资均被认为是所理当,拥有内容资源被视作能在新兴的VR市场站稳脚跟的最大理由;在乐相科技的生态链上,各种兼容Oculus应用VR眼镜、坐椅,在提升体验感的名头下,将当前目标锁定在游戏之上,除了强大的平台基础,拥有“国内VR第一人”之称的乐相科技CEO陈朝阳也给了投资人极大的信心;曾上过CCTV蚁视ANTVR在人们看来颇有“一夜爆红”之感,将3D功能首次融入VR设备中,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噱头,其产品全面兼容PC、XBOX、PS、BLU-RAY和ANDROID等平台为也其提供了广泛的应用性。不过就笔者看来,未来VR设备必须要落足于内容之上,单纯地提供硬件设备在未来竞争中或将落于下风。
附:VR市场融资不完全统计
筑实基础还是高屋建瓴
作为新消费领域,VR的确是一块蛋糕,目前发力的企业无论技术有多普通,产品有多不成熟,很大程度都只是“占地盘”,抢占先发优势。投资人却像热锅上的蚂蚁,急躁地搜寻独角兽出没的轨迹。粗略估计,目前国内VR企业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尽管仅为美国的几十分之一,但相对其他消费电子行业,VR已经是一个资本高度集中的行业。
我们不应忽略的是,除了众多融资企业外,这个行业内还有三星、索尼、LG、微软等传统巨鳄身处其中,而它们的品牌效应与技术底蕴是新兴企业无法比拟的。特别是目前VR领域的发展虽然很快,但在VR显示设备方面已经基本接近饱和。虚拟现实体验的要素包括了游戏、模拟器、图像分辨率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开发和重新定义。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即使钱多人多,也未必就能崛地而起,平空造出摩天大楼。
有人说,硬件与软件合力形成完整生态圈的玩法,苹果可谓鼻祖。然而恰恰是苹果,在这个领域一直摆出按兵不动的姿态。足见虚拟现实领域的门槛从来不低。Oculus起步较早,是VR界的领头羊。这得益于这家公司好几代全明星级别的开发团队。谷歌Jump 项目也正在打造一种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帮助虚拟现实电影制造商和用户拍摄360度视频。微软也将尽快推出其增强现实设备HoloLens开发者套件。Valve和HTC也在投资它们的虚拟现实设备。索尼PlayStation VR也快要到来,甚至诺基亚都开始在该领域有所动作……
回归到融资的话题,资本的流入给予众多初创者更多的机会,但对他们而言,既要满足风投所需要的话题点与兴奋点,又要筑实自己的生态链并非易事,即使融资解决了运营的资金问题,但研发的积累亦非短短时间内就能补课完毕,在这场VR设备的竞争中先天处于劣势,若想在VR领域有一足之地,在VR应用、VR内容上必须有坚实的落脚基础。在这个新兴的市场中,原本就拥有游戏等独占资源的大公司未必肯开放相应资源,开发更多VR内容源不失为拿到融资的VR新军有所建树的一条捷径。当然,市场中也不乏仅做硬件,炒一把概念的投机者,结果就是屡见不鲜的又一场泡沫“盛宴”而已。
评论
加载更多